昔日社会,女性的影响力受到局限,多数的成年女性往往难以独立生存。她们往往需要依赖婚姻与生育,以此来寻求生活上的支撑。
因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较强,她们在许多决策中往往没有发言权。例如,男性可以拥有多位配偶,即使女性心存不满,也需忍气吞声。
虽然男性拥有多位配偶在女性眼中已属不幸,但更为悲惨的是在丈夫离世后,女性需守节以示贞操。这种守节意味着终身孤寂,若有人竟敢在丈夫离世后再次选择婚姻,便会遭受社会的谴责。
这种侮辱对于许多人来说难以承受,因此许多女性选择不再嫁。在宋代有一位名叫李清照的诗人,她却在丈夫赵明诚去世后选择再婚,虽然当时文人墨客对此多有批判,但她并不在意。李清照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李清照身为上层社会的一员尚且会受到指责,更不用说底层的普通女性了。实际上,自宋始,不允许女性再婚的现象就已经存在。
那么,这一提议究竟由谁提出的呢?原来是朱熹。他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旨在抑制人们的欲望。他提出的许多关于女性的规范让许多女性对他心生怨恨。
在宋代之前,如唐代这样的时期,女性在丈夫去世后是可以再婚的。唐代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少。
在古代的早期阶段,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为自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到了宋代以后,对女性的束缚逐渐加强。在丈夫去世后,为丈夫守节被视为一种美德。若能出色地守节,甚至会得到“贞节牌”的嘉奖。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极为残酷的。然而在那个时候,社会的风气就是这样。若有人不遵循这种规范,便会受到他人的讥讽和谩骂。
那么,为什么在明知痛苦的情况下,她们还要为丈夫守节呢?或者她们是如何抑制自身的情感需求呢?其实,她们会借助一些方式来度过难关。例如,她们会在出嫁前或出嫁后学习一些技艺如纺织、织布等以维持生计。
掌握了这些技艺的女性即使在丈夫去世后也能维持生活。她们日以继夜地工作以消磨时间与劳累自己,渐渐地对其他事情失去了兴趣和想法。
不得不说的是大多数坚持守寡的人都是经历了这样漫长的过程而度过难关的。但这也的确是相当残酷的现实人们的命运时常受到社会规范与习俗的束缚这也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庆幸的是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已经是过去式了那些不人道的规范已经被废止了如今我们迎来了一个人人平等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