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着这样的观点:亲密关系中的失望,实则是自我疗愈的良。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一次次的失望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对未来的关系产生怀疑。有时,失望会让人陷入自责和内耗,让人误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当我们跳出关系的视角,我们会发现,这种失望其实是一个提醒,它告诉我们内心有一个需要成长的课题。
小A的故事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她身处一个父母高度控制、高期待、高依赖的家庭环境。父母的严格让她感到从未被肯定和欣赏。
不论她多么努力,父母总是能找出她的不足,挑出她的错误。这样的经历使她想要逃离这个家庭,并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父母的批评和责备仍在她的脑海中回响,她常常以此苛求自己,对自己严加要求。
在小A的内心深处,她实际上已经将父母的关系模式内化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人格。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超我人格容易对伴侣抱有高期待。当伴侣无法满足这些期待时,他们就会表现出指责、抱怨、冷漠等负面情绪。
小A的两任男友都因为无法满足她的期待而让她感到失望。她的时间都在“拼”,而伴侣们却过得悠然自得。
当她被问及如果把对伴侣的高期待收回,只专注于自己时,她的愤怒和不满被激活了。这种情绪其实是她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
她感觉总有一双眼睛在“高位”审视她,而她自己则始终处于“低位”,处于被攻击和被抛弃的恐惧中。
正因为这种感受太过痛苦,所以当她遇到符合她“优秀、上进”标准的人时,她会下意识地远离他们。反而,那些安于现状的人会被她留下。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完型心理。当一种人格类型主导时,潜意识会寻求与其互补的人格以达成圆满。
对小A而言,虽然这些人在世俗成就上让她失望,但他们在关系中却让她处于“高位”。
当你再次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失望时,问问自己背后的期待是什么,为何不能自己去满足这份期待呢?
这两个问题或许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当你看到关系中的失望时,也请看到、理解和包容深陷失望的自己。找到一个具体的失望瞬间,去深入地了解其中的自己。
当我们开始用更多的爱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时,我们便能逐渐摆脱旧有的伤痛剧本,开始新的关系和疗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