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2025-01-2915:59:20综合资讯0

盛夏之季,降临,暑气冲天。这仿佛烈火般的40℃高温,令人倍感酷热难耐,如坐针毡。

每当出门,仅仅几步之遥,便感觉身心仿佛要被这酷热所融化。

各类商家纷纷展示其产品,以应对这炎热的夏季。

其中,被大众戏称为“降温神器”的降温喷雾备受瞩目。其携带便捷,降温效果显著,价格亲民,已然成为市民出行的必备“法宝”。

我们不禁要问,这喷雾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其强大的降温效果是否潜藏着安全隐患?

邓女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费者,向蓝叔透露了她对这款“降温神器”的购买经历。她表示,虽然喷在身上能立即带来凉爽感,但同时也伴随着一股刺鼻的气味。更令人惊讶的是,她在乘坐地铁时因携带这款喷雾而被安检。

据长沙地铁的规定,含有易燃物质的生活用品如冷烫精、染发剂、摩丝、发胶、杀虫剂、空气清新剂等,单品容量均不得超过600毫升。这时邓女士才注意到喷雾瓶身上的易燃品标识。

这降温神器究竟是何方神圣?既能结冰又易燃烧。为了探究真相,蓝叔也决定进行一番调查。

经过一番研究,我们发现这种产品的成分是高压气体——LPG,也就是液化石油气。这是一种常见的燃料,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

这让蓝叔回想起小时候玩打火机储气罐的经历。当时我们对着手喷气,虽然感觉冰凉,但随后却免不了挨骂。现在回想起来,这降温神器与儿时的记忆竟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应急广播曾对降温喷雾进行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喷洒降温喷雾后靠近明火,其效果犹如一罐“”。这无疑给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接下来,蓝叔为大家讲述两个真实的事件。

第一个事件发生在2022年6月的江苏苏州。一辆白色轿车突然停在路中间,车上的两人多处被严重烧伤。据当事人介绍,他们在车中使用了可以“秒结冰”的网红产品。

第二个事件发生在2020年8月的江苏淮安。一辆轿车突发爆燃。车主在车内喷了降温剂后引发了意外。据车主回忆,他在车内两次喷洒了降温剂并使用打火机点燃了烟。这一行为导致了车辆。

通过电商平台搜索,我们可以发现打着“移动空调,瞬间冷却”标语的喷雾产品随处可见。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销量十分可观。

但在此蓝叔也要提醒大家,在购买降温喷雾时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及安全提示。

特别是要避免选择以丙烷、丁烷或二甲醚等易燃可燃成分为推进剂的降温喷雾。

在使用时务必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离并避免长时间对着同一部位以免造成冻伤。

此外此类产品应远离火源储存在阴凉避光的地方切勿存放在车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些问题选择合适的降温方式安全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