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花诗词五首:盛夏繁花似锦绣,团团簇簇白与紫
草绣球,一种夏花,花开时期横跨晚春至早秋,是名副其实的夏季花卉。
这种花与木本绣球花颇为相似,但它是低矮的小灌木草本,最高不过三到四米。其单朵花球直径可达20厘米,颜色丰富,包括红、紫、白、蓝等多种色彩。虽以木绣球为参照,但其花期更长,特别在盛夏早秋时期盛开,深受人们喜爱。
近年来,这种花在南方的园林街道广泛种植,因其盛开在夏天延续到秋天,更有“无尽夏”和“永恒夏”的别称。其原产地可追溯到的长江流域及南方,喜爱湿润潮湿的气候。
草绣球的记录最早可见于唐朝白居易的笔下。
白居易赋诗:“仙坛植向仙家侧,花紫香中闻。”那时他50岁,任杭州刺史。在西湖旁的招贤寺,他见到了这种颜色鲜艳、芳丽可爱的草绣球花,并将其命名为“花”。
为什么我这么确定是草本绣球呢?从几方面来看。
白居易身为植物学家,他对植物的识别能力极高。在夏秋季节,他观察到这种花不同于其他已知植物,其体量不小,且色彩紫色,可爱如仙物。
白居易对扬州的琼花有深入了解。虽然当时木绣球花期已过,但他清楚这不是木绣球。而且,这种花在当时的西湖周边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
草绣球在长期的荒芜山林里自然生长,其原始状态被白居易所见到。他称之为“山花一树”,显然是看到了一棵高大的紫色草绣球。
自此以后,“花”成为草绣球的专门称谓。
花在唐朝便已广受喜爱。因其紫色代表仙意和美丽,所以被白居易亲自命名。而在诗词中,它也常被用来象征高洁和神秘。
随着时间推移,草绣球因其特殊的生长习性和美丽的花朵在南方道观和民间广为种植。人们还发现它有抗疟疾、解毒、祛除内燥的效。
无论是南宋的范成大还是元朝的钱惟善,他们的诗词中都赞美了草绣球的美。这种花因其独特性而被赋予了各种别名如“牡丹三七”、“粉团”等。
明清时期,草绣球多被种植在江南园林中,搭配其他植物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而到了清朝中叶,欧洲人开始引种并对其进行低矮化、盆栽化处理,使草绣球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喜爱。
如今,草绣球依然是夏天的一道明亮风景线。其花开长久,伴随漫长的夏天,让炎热的夏季也因此变得格外明丽动人。
夏季花开时,“无尽夏”之名愈显贴切。初衣胜雪在此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