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穿越天文之门——岁月之痕
一、年的维度
一、时间之舟
年、月、日、时、分、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尺度。
二、岁月的节律
1. 一年中的月份。大月包括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每月都是完整的31天旅程;小月则指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它们的每一段旅行是30天。二月的长度独特,不是大月,亦非小月。
对于这流转的时光,我们常常用歌谣或拳头记忆法来铭记月份的天数。
(连续的)在同一年中,七月与八月如影随形,都是大月的存在。每周的时光由七天编织而成,而每个月至少有四个星期日,亦或五个星期日,这是岁月的痕迹。
2. 星辰的旋转与时间的轨迹
当时间每走过七天,星期的名称不变。例如,6月1日为星期三,那么6月8日仍然保持着星期三的轨迹,直到6月15日也如此。
(思考): 平年的二月悄然而至,她带走了我们宝贵的28天。平年一年拥有着固定且均匀的365天。但有时二月的天数却稍作延长,她的天数会从28增长至29天。平年的某刻变身为闰年。此时闰年便带着这额外的日子降临,全年的天数从365天跳跃至366天。
(学习)平年的岁月中,二月的缺席象征着岁月的常规;而闰年的日子里,二月的到来则代表着时间的特殊赠礼。每四年中,我们期待着三个平凡的岁月和一次特殊的赠礼。而闰年的到来往往遵循着特定的规律:公历年份若为四的倍数且非整百数时,即为闰年;但若为整百数时,则需是四百的倍数才为闰年。
练习题:请在1996、2100、1960等年份中判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小提示)理解平年和闰年的特性:闰年全年共366天,二月拥有29天;一个世纪性的年份需为四百的倍数才可称为闰年,而一般的年份则是四的倍数即为其规律。)
三、季节与季度的交汇
一年有四季之变化,亦包含季度之分。季度与季节并非等同的概念,应准确区分其不同之处。第一季度为初春之旅:一月、二月、三月;在平年中这一季度包特别的天数旅程;第二季度则承接春暖花开之后:四月、五月、六月;第三季度的篇章是夏日的热烈:七月、八月、九月;而第四季度则是秋天的收获: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
提示:在时间的流转中,我们需明确季度与季节的不同之处。
二、日之流转与计时法
一、时光的尺度——日
一天被细分为24小时。时钟上的时针绕表盘两圈,象征着日夜更迭。第一圈从午夜12时(0时)至正午12时;第二圈则从正午12时流转至次日午夜12时(即第二天的0时)。在第一圈之后,当时针走完这一圈时即为次日之始或称新一天的开始点。当走至最后一刻即为24时结束的标志点也象征着第二天的起始时刻——也即是我们的零点时刻(即开始的时间)。
二、计算时光间的距离——时间的相减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