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 但识琴中趣全诗

2025-01-3004:00:25综合资讯0

“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弦诗亦三百。”

华夏文化中,诗、乐、舞的交融与辉映。

在古琴那深沉的旋律中,人们的生活被赋予了丰富的色彩。

舞者的一颦一笑,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水袖翩翩,体态婀娜,眼神流转间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阻隔。

古琴,清雅之至,为文化之精髓。其声宜于,宜于,宜于雪夜,宜于江畔,更宜于竹海松涛之间。

回顾历史,伯牙子期以琴相遇知音,琴声中诉说着相识、相知与别离;师旷弹琴引来玄鹤飞舞,琴音与鹤舞合为一体;蔡邕听琴知人心机,嵇康临刑前的遗憾,韩愈为孔子琴曲写辞,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着文化的深厚底蕴。

可以说,古琴犹如一条主线,贯穿了整个文化的历史长河。

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讲到:“古琴既易学又难精。”

其易学之处在于,相较于其他乐器,古琴的技法较为简单易懂。然而其难精之处在于如何通过琴声表达更深层次的人文思想、美学思想以及琴者内心的灵性体悟。

这层深奥的学问并非源于功利心,而是在长期的与观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于指间。心无杂念,手随音动,七弦共鸣,清亮而含蓄,如仙乐般飘渺。

在古琴学习的过程中,琴技与心法是密不可分的。技法中蕴心法,心法则通过技法得以体现。这其中关键之处,在古人的琴论中可见一斑。

首先说及的是琴姿。古人认为弹琴需具备五能:“坐要安详、视要专注、意要闲适、神要鲜活、指要坚定。”

这要求琴者在弹奏前整理衣冠、净手焚香等,以保持坐姿端正、容貌庄严、气度娴静安和。

人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是相互关联的。正如《诚一堂琴谱》所述,习琴之人应博雅端方,轻浮佻达者则难以领悟其真谛。

其次是神韵气度。神韵气度是精神和气质的融合,二者相互影响又各有不同。

气息的控制对于弹奏古琴至关重要。气息绵延则声音婉转,气息燥急则声音激昂,气息舒达则声音旷远,气息内敛则声音沉静。

通过气息的运用,使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琴音融为一体,同时形成音波磁场,将抚琴人置于其中,使其沉浸于音乐之中。

古琴何以显其雅致?李贽言道:琴即心声之吟咏。

七弦之上奏出五行之音,七弦之下则是木石同和的和谐之音。一床古琴所吟唱的不仅仅是音乐旋律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抚琴人对世事的深刻思考。

"弦与指合、指与音谐、音与意通",《溪山琴况》如此描述弹琴的初始境界。

实际上手指只是物理上的弹奏工具而真正触弦的则是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要达到此等境界无疑需要长时间的修行与琢磨。

只有技艺精进、精神打磨才有可能达到天人合一奏出如高山般巍峨如流水般洋洋自得的旋律。

习琴之路犹如一场修行它需要经受住繁华的诱惑和寂寞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