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苟同是什么意思 你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原文

2025-01-3004:05:14综合资讯0

1

近期我阅读了余华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的故事情节让我深感压抑、窒息,甚至恶心。回想起阅读他的长篇小说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时,虽然也感到心情沉重,但并不至于如此让人不适。

比如《现实一种》中描述的场景:哥哥山岗的幼子皮皮意外弟弟山峰的婴儿,山峰竟要求皮皮血迹并惩罚他,最终皮皮在残忍的对待下死亡;而山岗为了复仇,将山峰遭受折磨至死。这一系列情节,配合着冷静而理性的神态和情绪描述,如医生们在解剖时表现出的轻松与玩笑,令人读来倍感压抑。

再如《古典爱情》中的穷书生柳生所见,惠在艰难的岁月中被无情地。这种情节难道不令人想到那些残酷对待动物的行为吗?动物尚需被善待,何况是人呢?

这种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描述方式,使我不禁头皮,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意图。

有人分享,读余华的作品,就像是从梦幻般的生活中被拉回现实,经历了一番情绪的沉淀。也有人直言这些作品让他在生理上产生不适感。对此我深有同感。

尽管余华的作品广受赞誉,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但我还是选择性地让我孩子接触他的长篇小说。对于这些中短篇作品,我始终保持谨慎。

我担忧,这些作品可能会使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2. 想到最近的“文学观点探讨”事件,即司马南与莫言粉丝间的对话录音。我已听闻整个事件的始末。

事件的焦点是莫言在2014年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发言中提到的文学观念。其中他提到:“文学作品并非单纯赞美之词的工具……”这引起了一些争议。

虽然辞海中只收录了“文学”这个词条,但查阅相关资料和百度百科的解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是生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但莫言先生提出的观点却让我们思考:文学作品是否只应揭露黑暗、展现人性的阴暗面?是否还应包含积极的、向上的内容?”

事实上,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以揭露社会黑暗、剖析人性为主题。如《悲惨世界》、《红与黑》等。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也歌颂了美好与新生。例如,《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在获得新生后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而《巴黎圣母院》、《复活》等作品则以歌颂美好心灵为主。

我认为文学并非只能成为揭露的工具。它同样可以成为歌颂、赞美和鼓励的工具。我们不能否认文学作品揭露黑暗的作用,但也不应忽视其积极向上的力量。过分夸张和荒诞的手法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而应如鲁迅所言,于平淡中见真知、于嬉笑怒骂中鞭挞人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学作品不仅是揭露以警醒世人,更是歌颂以引领人心。

后续关于婴儿之死、山峰与山岗的悲剧、医生解剖等情节留待后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