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听闻真理,勤勉践行;
中士听闻真理,心存疑虑;
下士听闻真理,嗤之以鼻。
若无讥讽,则不足显其深邃。
故古语有言:
明理之路,看似晦涩;前行之道,时而退步;平坦之道,实藏崎岖。
如谷之深邃;纯洁至极者,或有瑕疵之相。
博大之德,若未足矣;健硕之德,貌似懒惰;本真之质,有时如渝。
至方之物,无棱无角;至贵之器,晚成方得;
宏大之声,寂静无声;宏大之形,无形无状。
"道"隐于无形无名之中。
唯有"道",能使万物得以始末。
上士听道,心悦诚服,付诸行动;
上士(明理的智者)听闻真理后,心悦诚服并积极实践。
中士听道,心存疑虑,难以置信;
中士(普通的智者)听闻真理后,虽心存疑虑,但亦有所感悟。
下士听道,嗤笑置之,不屑一顾。
下士(浅陋之人)听闻真理后,嗤笑置之,认为不值一提。
非笑不足显其真谛。
若无嗤笑,则难以凸显真理的深邃与独特。
故古语有言:
立言之先,已有明训在焉。
明理之路看似晦暗;前行之路似退后;平坦之路实藏崎岖。此乃真理之常态。
最明亮之道若隐于暗处;进步之道有时似退步;看似平坦之道实则充满曲折。
如山谷之深邃,纯洁至极或有瑕疵之相。
真正的崇高品德就如同山谷的深邃,而最纯白的颜色有时看似带有污点。
博大之德看似不足;刚健之德貌似懈怠;质朴之真有时如渝之混沌。
广博的德行看似有所不足;刚健的德行有时显得懈怠;而质朴的真实有时如渝般混沌未开。
最大之方物无棱无角;最贵重之物晚成方得其用;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物品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磨砺才能完成。
宏大之声寂静无声;宏大之形无影无形。
"道"的宏大声音却寂静无声;其宏大的形象则无影无形。
"道"隐匿于无形之中,无声无息,无影无形。
唯有"道",能令万物自始至终得以善终。
本章中老子描绘了不同层次的人对待"道"的不同态度。同时他也从不同角度划分了"德",包括上德、广德、建德和质德。这些德的体现都是入道之人的修为。老子的道德观强调内心的修炼和无私的奉献。他教导我们,不求名、不求利,没有私心才能真正拥有"德"。同时他也阐述了"道"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问题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统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