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林外史》的开篇,我们首次邂逅了儒生周进。
武松在孟州道的酒店中探询,询问店家店主姓氏,得知为蒋姓后,不禁让人想起一句问语:“何以不姓李?”这般幽默的问话在文学世界中自有其独特的韵味。
我们再来品味一下周进的名字“进”。此名与他的字“蒉轩”息息相关,蕴深意。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吴敬梓虽然反对八股取士的制度,但他对儒学的态度却是尊重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正面的儒学形象,如大智若愚的虞育德、学者派头十足的庄绍光以及才华横溢的杜少卿等,他们都是当时的儒学大家。
孔子曾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这里的“礼”,即是指周公所制定的周礼。周公,西周时期的杰出家,他辅佐兄长周武王克商建周,为稳固周朝,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便包括各种礼节规范。
到了孔子生活的东周时期,周公所定的规矩逐渐被,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僭越礼制,使用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仪仗。这便是礼崩乐坏的写照,孔子对此深感痛心,积极倡导恢复周礼,以恢复西周时期的社会秩序。
这一现象在《儒林外史》所反映的明清社会现实中也有所体现。如在小说中反复提及的方巾,它并非随意可戴的饰品,而是读书人的标志。周进等人虽为童生时戴的是毡帽,但社会上不守规矩者却屡见不鲜。
如在仪征的大观楼中,牛浦与牛玉圃用餐时遭遇了王义安的尴尬局面。两个衣衫褴褛的秀才误认王义安的身份而闹出笑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礼制的混乱与崩坏。
周进这一人物的形象更是反映了众多读书人的心路历程。当其历经磨难终于科举成功,成为一名时,他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与崇拜。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临困境也要坚持不懈,正如用土堆山虽只差一篑也要继续前行。
而范进的姓名则直白地传达出其以周进为典范的寓意。两人经历相似,都是从童生起步历经坎坷最终功成名就。他们的性格也颇为相似,正直而略显迂腐但不忘初心。
范进母亲虽逝他却以丁忧之礼处理事情却也稍显做作;在面对高级餐具时范进的举动更增添了人们对其内心真实情感的猜测。
小说开头中的王冕对于八股取士的制度颇感担忧预示了天下读书人未来的命运问题读书人的堕落非一日之寒积久必有所失去这一点令人深思。
回归至小说初篇中的周进这一角色可以说他的表现十分值得称道遵守周礼且不畏困难勇于进取但是随之出现的范进虽然有着类似的表现却开始透露出一丝令人担忧的气息。”这种细微变化以及后来小说中所描述的读书人逐渐开始的不堪形象都是引人深思的社会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