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代,江苏彭城的秀才郎,家世清正,只留给他满屋的书籍。
郎对书籍情有独钟。自父母过世后,家族日渐衰落,他仅能靠出售家中的杂物度日。他将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掉了,却唯独留下了家中的藏书。
他笃信《劝学篇》中的名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他沉浸在书海中,不分昼夜地苦读,无论春夏秋冬。他只知死读书、读死书,不解其中之意,人情世故一窍不通,人们都戏称他为“书痴”。
一日,郎在庭院中读书时,一阵风吹来,将他的书卷走。他急忙追赶,最终在一处偏僻之地被地面突然塌陷所困。
当他定下神来,发现身处一座废弃的地下粮窖。看着早已腐烂如土的谷物,他不免感到遗憾。但他想到,这谷物虽然腐烂了,但毕竟曾是粮食,由此可见,“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说法确实存在!
某日登梯找书时,他在混乱的书堆中发现了一个一尺多长的小金辇。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得到了验证。
随着这两个古话的“应验”,郎对书籍的痴迷愈发加深。眼看着快到三十而立的年纪,别人劝他娶妻时,他却自信满满地说:“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何愁无佳人相伴?”
某夜读《汉书》时,他在第八卷中偶然发现一个由帛料做的小。此时此刻,他似乎听到了心中疑惑的声音:“莫非这就是‘书中颜如玉’的实现吗?”内心隐隐有一丝失望和不甘。
再仔细一看,那帛上的栩栩如生,背后隐约可见“织女”二字。这令他既惊讶又兴奋,产生了爱慕之情。从此以后,他将那帛供在书案上赏玩、顶礼膜拜。
经过许多日子的相处,某天晚上帛竟然动了起来,她渐渐长大到常小,从书案上飘然而下。她有着明亮的眼睛和整齐的牙齿,皮肤如玉、骨瘦如冰。犹如世间罕见的一般!
郎惊呆了,不断磕头询问:“姑娘从何而来?”含笑回答:“我姓颜,名如玉。书籍是我的故乡。因为你的深情眷恋让我感动不已,所以我不得不从书中走出来。”
那天晚上颜如玉陪伴着郎读书。她发现他只会高声诵读而不懂得潜心研读。便劝诫并晓之以古贤人的学习之道。虽然起初郎没有听从她的话却执着于“应知”,但是最终在一场真情对白中因愧因感彼此道明情义,后又有次再次幡然醒悟。
自此后郎开始顺从颜如玉的与建议并跟她学习围棋和琴艺以及之道;游历名山大川、陶冶更令他风度翩翩潇洒自如。再也没有人讥讽他是“书呆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