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耳炎的科普与防治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游泳后竟然得了中耳炎。中耳炎究竟是何方神圣?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
中耳是位于耳朵鼓膜内的一个结构,它与鼻咽部相通,而咽鼓管就是它们之间的连接通道。当咽鼓管出现堵塞或功能障碍时,就会导致中耳炎的发生。
中耳炎是耳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 性中耳炎:这种中耳炎多因咽鼓管堵塞,导致中耳内液体渗出所致。
2. 化脓性中耳炎:以渗出液为脓液为主要特征,由于细菌感染所致。此类型中耳炎又可分为急性发作和慢性发作两种。
3. 中耳胆脂瘤:此类型最为危险,易引发颅内外并发症,是危险型中耳炎,与化脓性中耳炎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
4. 特殊类型中耳炎:包括真菌性、结核性及性等,临床易误诊、漏诊,需引起重视。
不同类型的中耳炎易感人群有所不同。例如,性中耳炎的发病率在小儿中较高,与咽鼓管发育未成熟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则与小儿常见,其症状较为平稳,但若不及时治疗,容易产生并发症。
中耳炎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朵闷胀感、听力下降等。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则可能出现鼓膜穿孔、耳道流脓或血性溢液等症状。若中耳炎反复发作,尤其是胆脂瘤型中耳炎,可能侵犯周围,引发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
中耳炎的严重后果不容小觑。一旦中耳出现炎症,患者可能出现耳聋、耳鸣、耳痛、耳堵、耳道溢液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面瘫、头痛以及颅内感染等严重表现。特别是“一老一小”,由于生理特点及抵抗力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出现中耳炎并发症。
针对中耳炎的治疗,包括局部滴治疗、全身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类型及严重程度而定。一般而言,对于性中耳炎,多数可通过局部用及适当全身应用抗生素或促排类物获得满意效果。而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等类型,根治的办法通常是手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为预防中耳炎的发生,需注意以下几点:尽量预防感冒,减少上呼吸道感染,以降低中耳炎急性发作的几率;积极治疗或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游泳时避免呛水,选择干净泳池以防止细菌感染;对于已有鼓膜穿孔的患者,需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进水。
对于小儿患者,还需注意哺乳姿势,避免平躺哺乳喂奶,以防奶液倒溢引发感染。若患儿伴有,应保持充足水分,以降低脱水风险,提高抵抗力。若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出现相关并发症迹象,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