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全诗注音

2025-01-3006:14:04生活经验0

最近一则小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内容是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万献初对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的解读。他强调这个“臭”字不应该读作“chòu”,而应读作“xiù”。

对于“臭”字的发音,一直存在多种观点和争论。万教授认为,从字面意义上看,不能理解为大户人家的肉因放臭了才吃。他主张读作“xiu”,意味着从色大门里飘出的是红烧肉和茅台酒的香气。有人则持不同看法,认为大户人家的肉确实可能因放置过久而发臭。但万教授反驳说,现实中谁会吃发臭的肉呢?

“臭”字确实存在两种读音。

当读作“chòu”时,它主要表示不愉快的气味或令人厌恶的事物。而当读作“xiù”时,它通“嗅”,表示通过鼻子感知气味。在“朱门酒肉臭”这句诗中,“臭”字实际上被解释为“嗅”的通假字。换句话说,诗句描述的是酒肉的香气从朱门中飘出,而非发出令人不悦的气味。这一解释显得合情合理。

古人的造字智慧非凡,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汉字和词汇。与此也产生了不少通假字。那么,通假字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人认为,可能是古人在书写时误用了某个字,而后来的人们出于尊重和不敢轻易改动古文的习惯,沿用了这一错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通假字。

在古代文献中,不少文人墨客也使用了通假字。如东坡先生在《石钟山记》中巧妙地运用了通假字。再如孔子在传说中写的“殷比干墓”中的“墓”字,据传也出现了通假现象。《韩非子》中的《曾子杀彘》一文也提到了通假字的运用。

关于“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字是否为通假字,众说纷纭。或许只有杜甫本人才能给出确切答案。专家们的解读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但终究只是片面的理解。

杜甫作为我国伟大的现实诗人,其作品充满着对百姓的同情和关怀。他的生活经历也颇为坎坷,曾在成都浣花溪边搭建茅屋,经历风雨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以及其他作品中的一些句子,都展现了杜甫对穷苦的深切关注。

再回到“朱门酒肉臭”这句诗。它出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描绘。诗中提到的富贵人家与路边的冻死尸骨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虽然关于“臭”字的解读存在争议,但这首诗所传达的深刻含义却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通假字的存在,我们应当持客观态度。它既是古人书写时的错误产物,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在解读古文时,我们应当结合上下文和历史背景进行综合分析,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