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琵琶乐,古风悠扬。头盘坠马髻的琵琶乐伎与身着月白印花纱衫、藕色印花纱裙的同伴们,肩披印花披帛,低眉信手拨弦,古琴大鼓随之跟响——此情此景,仿佛穿越时空,置身盛唐。而箫笛、古筝、小打等乐器的演奏者,各自身着各色古风服饰,古意盎然。
探秘背后故事,你会在暖的视频背景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出自自得琴社的创意。自2019年9月4日发布《清平乐》魔改视频以来,该视频在全网播放量已超600万,更在B站上积累了204万的播放量及1.4万条弹幕留言。不仅在二次元文化为主的B站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自得琴社的视频在YouTube、微博等平台也获得了超过5000万的总播放量。
团队虽小,成员不足十人,却多为85后、90后。他们用传统乐器演奏出纯正的古风,同时也能无缝对接和改装现代流行和二次元音乐。他们的作品不仅在音乐上有所创新,在服饰、场景等方面也下足功夫,甚至能切入更为专业的亚文化领域。
一则流行的视频不仅能唤起网友对过去盛景的遥想,也能成为城市乃至一种文化的代言。如《醉成都》等作品所展示的,他们在口碑和商业上的小范围成功,或许预示着次元文化的突围和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
再回到古风音乐的定义,它起源于仙侠类游戏配乐,融合中西方唱法、编曲技巧,歌词中融入了古典文化元素。虽然古风音乐圈内对词作、编曲等有所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古风音乐为寻找身份认同、觉醒文化意识以及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
古风音乐要如何破圈?商业化是其中一条途径。自得琴社便是成功的例子,他们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音乐本身,无论是诗词典故还是传统乐器,甚至是现代题材,都能成为他们的表现对象。他们与二次元文化结合,同时也拥抱更为宽广的、打破次元壁的现代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正如自得琴社主理人唐彬所说:“我们太多好东西,找回原本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慢慢传承下去,是年轻人最应该做的事情。”
古风转向国风,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内容的升级和拓展。从《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到各类合作作品,国风音乐正在以更加多元、开放的面貌走向大众。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努力的过程。而自得琴社的成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不拘泥于古,不执着于新,才能真正推陈出新。
回到视频的结尾,《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的片段再次浮现。在古风与国风的交织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看到了年轻一代对文化的热爱与担当。
这就是我们的古风音乐,这就是我们的国风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