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书香承千古,三苏文采映天地。这赞誉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长参观四川眉山市三苏祠时留下的题词。苏氏家族的才华横溢,令世人瞩目,作为“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的家族,其过人才华可见一斑。
提及苏轼,人们无不为之倾倒。他的诗词歌赋传世不朽,深得后世传诵。对于他的父亲苏洵及其兄弟苏辙,或许我们曾有过忽略。
一、苏洵:大器晚成的父亲。三字经中提及的“苏老泉”,二十七岁方始发愤读书的故事,正是他的人生写照。翻阅苏洵的生平,不难发现他同样才情出众,只是“大器晚成”罢了。
年轻时因家境尚可,加之有兄长庇护,苏洵的生活较为悠闲。然而他并未珍惜时光,放纵自己。直到考举人落第后,才惊觉自己学识不足。于是他旧作,发奋苦读。年过三十时,苏洵已学有所成,并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
二、父子三人的之旅。公元1056年,准备充分的苏洵带领二子应试。他们谒见了欧阳修,欧阳修对苏洵的文章极为赞赏,认为其才情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并推荐了他的作品。此后,苏洵父子名声大振,苏轼更是在进士考试中高中榜首。
欧阳修曾预见苏轼的未来:“此人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果然,苏洵的夙愿得以实现,两个儿子也都展现了非凡的才华。
在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以散文著称。而苏轼则在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均有卓越贡献。相较而言,苏轼的成就尤为突出。
三、苏洵的教子之道及子女的命名艺术。苏洵鉴于是非分明地以自己的教训为借鉴,精心培养了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他对两子的教育方式与众不同。
他并未对两子采取严苛的教育方式,而是通过积极引导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孩子们玩耍时,他会坐在角落里专心致志地读书。两兄弟靠近时,他便将所读之书“藏”起来。孩子们发现父亲的“怪现象”后,便开始对读书产生兴趣。
苏洵还经常带着两个儿子游览名山大川以开阔他们的眼界。这或许就是后来苏轼在仕途坎坷中仍能保持平和心态的原因之一。
苏洵还撰写了《名二子说》一文来解释两兄弟的名字由来并告诫他们做人的道理。如“轼”这一名字源于车前横木的意象,“子瞻”则是希望其瞻前顾后、小心。
三苏祠是纪念这一家族的重要场所。“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赞誉正是对他们最好的诠释。
父子三人同时以文章名满天下实属罕见。而苏洵中年发奋成为大器晚成的典范也鼓舞了无数人——无论何时开始努力拼搏都不算晚。同时他的教育方式也为后世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