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们将深入探讨资产负债表中的一项重要科目——商誉,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财务指标:商誉占净资产比例。以五粮液为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含义与影响。
在公司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非流动资产部分中列出了商誉这一科目。经过数据查询,我们发现2020年和2019年五粮液的商誉数值均稳定在162.16万。
那么,商誉究竟是什么呢?
商誉是企业在收购其他公司时所形成的一种资产。具体来说,它代表了收购款项中超出被收购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差额。换句话说,当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时,所付出的超出被收购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资金就形成了商誉。
例如,A公司以10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另一家企业B,但B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仅700万元。那么这多出的300万元便构成了商誉。
这里涉及到一个新的概念:净资产公允价值。这一价值是由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后得出的。
以一幅名画的拍卖为例,某拍卖行预估画作价值为700万,但最终以1000万成交。这其中的差价原理与商誉的形成类似。
那么,多花的这部分钱是否就代表亏损了呢?答案并不绝对。
对于企业而言,商誉的形成并不一定意味着亏损。因为企业在收购时所看重的不只是账面上的价值,还可能包括被收购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授予的、重要的客户以及优秀的管理团队等无形资产。
在现实生活中,商誉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企业后期是否能收回多花的这部分钱却是一个未知数。商誉形成后需要每年进行减值测试,以评估其是否为企业带来了相匹配的收益。
例如,那300万的商誉可能第二年就减少到250万,第三年再进一步减少。对于拥有商誉的公司而言,最终是需要将商誉减值至零的,只是不同的公司减值的速度不同。
了解了商誉的概念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由它延伸出来的财务指标——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这一比例较高的公司在未来面临的风险也越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若一家公司的净资产为1000亿,而商誉就占了500亿。考虑到商誉的减值可能性,这家公司的实际净资产可能会大幅缩水。在投资决策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一比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针对不同行业,对商誉占净资产比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影视传媒、休闲服务和计算机等行业,通常商誉占净资产比重较高。但若该指标超过20%,我们应谨慎对待,考虑是否需要远离这类高风险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