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我,摆脱自卑的束缚
自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自卑的特质。有些人能将其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而有些人则让自卑成为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阿德勒进一步将自卑分为“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两种形式。
“自卑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面对充满未知和危险的外部世界,这种由自卑引发的焦虑促使我们回避潜在威胁,创造抵御风险的工具,提升个人能力,以应对外界挑战。那些无法摆脱的深层次自卑感,则可能演变成“自卑情结”,使人在面对问题时感到无力和停滞不前,消极地看待生活。
当谈及自卑时,我们实际上指的是这种“自卑情结”。拥有此情结的人往往展现出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曾经,一位自信满满的学长对我提出疑问,为何我总是喜欢低着头走路。这种行为,在很多时候,自卑者对自己的表现是缺乏自觉的。驼背低头,一方面是避免与他人眼神交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自卑者常有的高度敏感性。
许多时候,我们会陷入自己的思绪中,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过度分析。这样的过度分析往往难以得出积极的结论,而更倾向于接受负面的自我评价。日本心理作家岸部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自卑的人内心常想改变却少有实际行动,这是因为他们害怕失败的风险,因此宁愿停留在现有的不理想状态中。
尽管改变的念头不时涌现,但实际行动的步伐却总是迟疑不前。自卑者会在心中构想出完美的行动画面,可这些构想仅存在于脑海之中,一旦现实中的行动遭遇失败,这种完美的幻想也就随之破灭。他们对夸奖的话语常常一听了之,而对批评则格外敏感,甚至能从本应是赞美的言辞中解读出相反的含义。
这种对批评的敏感,往往源于童年时期遭受批评后可能伴随的惩罚。阿德勒曾指出,人际关系的烦恼是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而其中一部分烦恼来自于我们将他人视为人际关系的中心,害怕被人不喜欢,并试图所有人。这种心态导致我们倾向于过度讨好他人,避免麻烦他们,从而使自我价值过度依赖于他人的评价。
为了摆脱这种依赖,1978年,年仅22岁的哲学家富兰克林提出了“十三项美德”,并决定由自己来评估自我价值。这十三项美德包括多种品质,如节制、勤勉、坦诚等。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意味着将自我价值判定的权力从他人手中转移到自己这里。
每个人都可以建立适合自己的价值体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若总是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我们可能会陷入混乱的思绪之中。自卑虽然是每个人的特质之一,但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它。避免自卑成为生活中的困扰,首先要学会自我接纳。这种自我接纳并非自大,而是指在认可自身优点的同时也接受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