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琪瑞
那天,夕阳西下,目睹一青年在楼下驻足,他仰头,将手掩于唇边,一声清亮悠扬的哨音划破空气的宁静。“啾啾、啾——”其声宛转,随后传来了温婉而欢快的口哨旋律——“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宛如花儿在春风中舞动。”当曲终,一袭红衣的女孩如春风般走来,她笑意盈盈地牵起那男子的手,欢快地蹦跳离去。这幕情景久违了,在这通信技术日益进步、网络时代迅速发展的当下,口哨这门古朴的技艺,竟再度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作为浪漫的约会方式。这令我不禁欣喜感慨。
口哨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古时称之为“啸”,其为一门古老的“啸艺”。《诗经》中多次提及“啸”,如《召南·江有汜》中描述的思情,不便直言,便以吹口哨表达情感。东汉的郑玄将“啸”解释为“紧缩口部发出的声音”,与现代所说的吹口哨颇为相似。诸葛亮、曹植等历史人物也曾以口哨表达情感。魏晋时期,“啸”更是成为文人墨客的时尚。阮籍以其独特的“指啸”闻名,其啸声可传数百步。李白、王维等大诗人都曾以口哨抒感。
在我年轻气盛的日子里,吹口哨成为了我消遣的方式。我曾随意吹奏,无章法可循,只随心情而动。受到电影音乐的影响,我学会了《拉兹之歌》、《草帽歌》等曲调。那时的口哨轻快活泼,深受年轻人喜爱。社会对吹口哨的青年有所偏见,将其视为不正经的行为,甚至将尖锐嘹亮的口哨称作“流氓哨”。我们只能偷偷在无人之处或暗夜中吹奏。
记忆中,我的吹口哨技艺得益于一位知青老师——崔老师。她察觉到我在私下练习口哨,便主动教我。她传授我指法、唇法、与门齿、舌尖的配合等要点,以及外吹发音法、内吸发音法、低音阶高音阶吹奏法等技巧。她还借给我两本刻版油印的教材——《简明口哨教程》和《口哨音乐演奏法》。
工作后,我依然享受在郊外散步时吹口哨的乐趣。无论在林间、青纱帐、坡岭或小河旁,我总会沉醉其中,忘却烦恼与忧愁。随着季节的变化,我吹奏的曲调也会有所不同。春天,我聆听鸟鸣,吹奏《畲乡春色》、《青春的旋律》;夏日,我在绿荫下吹起《小路》、《田野静悄悄》;秋天,我欣赏稻菽千重浪的景象,吹奏《金风吹来的时候》、《秋日远行》;冬天,我吹奏《雪绒花》、《我爱你塞北的雪》等曲目。
三年前的一场病痛让我右半边脸受损。经过治疗虽然有所改善,但口哨已无法再吹出调调。或许我真的老了,老得连口哨也吹不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