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声之重要
歌声的魅力源于其音色的丰富与音区的和谐。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瑰宝,其声音的塑造更是讲究行当程式与音区的对应。人的歌声可细分为低音、中音和高音三个区域。在戏曲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行当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音区来塑造角色。
例如,大嗓通常指中低音区,常用于老生、老旦等角色;小嗓则位于中高音区,多见于旦角。小生则结合大小嗓的技巧,唱腔与旦角相仿。花脸演员在大嗓的基础上,运用共鸣技巧使声音厚实有力。而丑角虽用大嗓,但追求的是清脆与高音的完美结合。
发音器官的构造包括了呼吸器官、声带、口腔和咽喉等部分。在戏曲界,声带与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被统称为“嗓子”,其音质之优劣,直接关系到演员的演唱效果。
音质是天生的生理器官所决定的,但通过训练,其色泽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各行当对音美有着不同的追求:旦行追求清脆、甜美、润泽和圆润;小生则要求音色宽亮;而花脸则崇尚刚猛、洪亮、深厚与含蕴的声音。
过去,戏曲教唱常依赖“口传心授”,多注重唱腔的韵味,而较少讲解发声的方法。学员们往往靠自己的琢磨,通过喊嗓和吊嗓来练发声。如今,虽然有了录音设备可模仿,但声音经过电波会失真,导致学生常因误解而造成发声失误。
对于戏曲演员而言,用嗓的方法至关重要。有的演员嗓音天生丽质,但若发声方法不当,亦无法发出美的声音;而有的演员虽嗓子一般,但因找到了合适的发声方法,同样能满足演唱的需要。更有甚者,即使嗓子条件欠佳,也能通过独特的发声技巧赢得观众的认可,并形成自己的流派。
为了保护声带并最大化发挥其潜力,我们应该对戏曲的发声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实践并培养更多的人才。在戏曲的综合艺术因素中,音乐唱腔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依赖人的声音组成的高低快慢等音响进入表演领域。
戏曲发声技巧的训练涉及气息、口腔、鼻腔和共鸣等多个方面,是综合性的有机结合。练嗓亦是如此,每一个环节的配合都至关重要。正确的气息运用是演唱的关键。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用气得当不仅可以保护嗓子,还能使嗓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正确的吸气方法为:放松胸腔和横隔膜,收小腹;旁腰和后腰部有向外扩张的感觉。呼气(发音)时,需在处形成一种合并力,保持横隔膜的松弛,以避免收腹时气上冲声带。发音时,无论高低音,都要保持喉头放松,感觉气息顺喉头下滑,同时打开胸腔,运用头腔共鸣。
特别在发低音时,更要注重气的运用和胸腔共鸣。技艺高超的演员能巧妙地掌握气口,用气、换气、偷气等诀窍,使运腔完整流畅。而用气的常见毛病包括只有上部打开而喉部阻塞,或胸部阻塞导致气不再下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