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此言源于《孟子·梁惠王》一章,它所传达的深意并非初见所想的那般简单。在孟子的描述中,孔子对制作出人形陶俑的做法表达了不满,其形象之逼真如同真实的人一般,使得孔子质疑起这种做法的真正目的。
在社会流传的俗语中,“最初创造人形陶俑之人应遭绝嗣”的表述广泛传播。但因这句谴责之辞显得过于刻薄,与孔孟一贯宣扬的仁爱思想相悖,甚至有人对孔子是否曾说过此话产生了质疑。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呢?
有学者分析认为,孔子或许误解了俑殉与人殉的先后顺序,误以为先有陶俑而后出现人殉的习俗,故而对初创者进行了谴责。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当代学者杨伯峻的支持。
汉朝的赵岐在《孟子注》中提到:“俑,是模仿人的偶人,用于葬礼。孔子尊重生命,认为秦穆公以三良的行为源于制造俑者之始。他对此深恶痛绝,因此有此言。”这段注解将矛头指向了秦穆公,并指出其开了人殉的先河。
历史上秦穆公时代子车氏的三位良臣为其的事件确实存在,并且此举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诗歌创作的素材。对于此事,孔子无疑有所了解。
尽管秦穆公的事件令人,但这并非最早的人殉案例。事实上,孔子对此的评论并非针对秦穆公特例。考古学的研究也表明,人殉的习俗早于俑殉的出现。
众多史料记录了人殉的历史,且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附近便有发生。孔子对人殉的存在与蔓延必然有所知悉。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人殉的历史远早于俑殉。例如,新石器时代便已有人殉现象,河南濮阳西水坡的墓葬中就发现了人殉的痕迹。商代的人殉尤为频繁与残酷。
而关于“始作俑者”的评价,关键在于理解俑殉的本质。虽然俑是模拟生人的形象制造出的偶人,其作用是为了代替人殉,在“另一个世界”为墓主人服务。但在孔子的观念中,这种替代仍然是对生命的漠视。
孟子所说的“制作模仿人的用品”便是这个意思。只是多数人在解读这句话时常常断章取义,使得原本反映孔子仁爱思想的话语被误解为恶意的谴责。
如此一来,我们更能够理解孔子的初衷:他并非因俑殉导致人殉而,而是因为俑殉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对生命的轻视与不尊重。这正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与人道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