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计34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10分钟)
朱元璋幼子及其支系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特殊的存在,他是朱元璋所有儿子中,王序齿最年幼的一位。他就是伊王朱㰘,他的生平事迹及其后世命运,构成了本文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太祖幼子当序齿,丽妃无后记
公元1388年7月9日,已经60岁的朱元璋迎来了自己第25个儿子——朱㰘。根据祖训,此子最终被命名为朱㰘。朱元璋的孙子众多,但朱㰘的出生序位,却因为其葛丽妃的特殊地位而显得尤为特别。葛丽妃的生卒年不详,她是在朱元璋生命的后期,为数不多的还能为其生下子嗣的妃嫔之一。
葛丽妃与妹妹葛同时被选入宫中服侍朱元璋时,大约在1386年,那时朱元璋已经58岁。据推测,葛丽妃可能出生于1370年前后,当时她大约14-16岁。朱㰘的命运却因父亲的众多儿子而显得不那么显赫。
伊王封地与洛阳的渊源
朱㰘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鲜有记载,但当他即将成年时,命运发生了转折。公元1391年,朱元璋第三次分封诸子,朱㰘为伊王,封地定在河南府,即今洛阳市。洛阳作为古代皇族兴盛之地,选择其为封地,无疑为朱㰘的未来增添了无限可能。
伊王的荒唐生活与不幸结局
永乐六年五月,朱㰘带着伊王妃刘氏及妾室家臣等启程就藩洛阳,开始了他的新生活。没想到的是,7年后,朱㰘便与世长辞。史载“朱㰘好武事,不喜留于宫中”,他时常携弓剑、骑马奔驰于郊外,甚至百姓。他的生活而无,闲时削发与男女杂处无所顾忌。然而这种荒唐的生活方式最终为他带来了不幸的结局——他被礼部建议追削爵位并以庶人之礼安葬。
伊府后世的传袭与变迁
在朱㰘薨逝后,他的儿子们相继继承了伊府的爵位。从第三代伊王朱諟钒开始,伊府的传承便充满了波折。兄终弟及的传承道路使得伊府的命运更加扑朔迷离。其中,第七代伊王朱典楧的所作所为更是将伊府推向了风口浪尖。他“在位期间多折辱缙绅大夫”,强行侵占民田、搜刮民女、敲诈民财,最终被废为庶人,发配至凤阳高墙内。至此,伊府的命运可谓波折重重。
朱典楧的后代与命运
朱典楧虽被废为庶人,但他的后代却仍需关注。他的儿子朱褒㸅原本受封安乐王,但因父亲的行为受到连累,也被废为庶人。值得一提的是,朱褒㸅的儿子们被剥夺了按照谱系取名的资格,他们的名字中不再包含五行之意的字。这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惩罚,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王朝的严格等级制度。
以史为鉴,知兴替
回顾整个明朝伊府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劣根性与局限性。从朱㰘到朱典楧,再到他们的后代,他们的命运都与王朝的制度紧密相连。以史为鉴,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当代人读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