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历经岁月沉淀,其商标与包装亦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不同年份的茅台,外观或许各异,其口感也因气候和环境的细微变化而有所不同,这令许多茅台爱好者感到好奇。他们常常询问,出口茅台与内销茅台有何不同?瓶中酒是否相同?
那么,出口茅台与内销茅台究竟存在哪些差异呢?是否仅在于包装上?
实际上,出口茅台酒与内销茅台酒在酒质上并无差别,真正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外在包装上。内销茅台的包装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革,而外销茅台则经历了七个阶段的演变。每个阶段的内销与外销茅台都拥有其独特的特点。
以飞天2018为例,出口茅台的普茅规格为每箱12支,而内地茅台则有每箱12支和6支两种规格。内销茅台的外盒设计高雅,附带有小酒杯,而外销茅台的外盒则较为简洁,不设小酒杯。内销外盒上标有南京国环认证、有机产品标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以及生产许可标识,而出口外盒上则仅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在瓶盖喷码、背标物流码、有机码以及防伪芯片等方面,两者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内销茅台酒的包装升级历程
第一阶段(1953年-1966年):此时期的茅台酒使用标,也被称为五星标或金轮标,酒瓶为绛釉陶瓶,背标文字竖排,从繁体字逐渐过渡到简体字,外包装采用棉纸。
第二阶段(1967年-1982年):酒瓶改为白色玻璃瓶,背标中提到了“三大”,这一时期的酒被称为三大茅台酒,外包装依然使用棉纸。
第三阶段(1983年-1986年):背标内容发生变化,外包装仍为棉纸,这一阶段的酒被称为地方国营茅台酒。
后续阶段(1987年-今):酒瓶容量调整为500毫升,背标与包装均有所更新,瓶盖也从塑料盖变为了铁盖。
外销茅台酒的包装演变
第一阶段(初期):外销茅台酒多使用金轮牌商标和土陶瓶。1957年的外销酒开始使用白瓷瓶,并首次出现飞天牌商标。
后续阶段(1959年-今):商标变化、酒瓶材质与包装均有所调整。如1968年开始使用玻璃瓶代替乳玻瓶等。直到最近几年,瓶盖加上了红色塑料封膜并附有飘带和彩盒包装。
那么,关于内销与外销茅台的口感是否相同的问题呢?
在2005年以前,早期的出口茅台酒其酒质普遍被认为与内销茅台相当或略高。特别是早期的飞天牌和葵花牌外销酒在收藏界颇受追捧。如今,除了包装上的差异外,两者在口感上也存在细微差别。尽管酒质基本一致,但为了更好地适应海外市场的口感,外销茅台在口感上甜味更为突出。
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每一瓶茅台都承载着文化的独特韵味与匠心独运的工艺。其包装与口感的细微变化,正是岁月与工艺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