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吟唱魅力征服了现代人的听觉,这充分证明了经典演绎方式的生命力。它能够让现代人重新感受诗词的美丽,接近古人创作时的心境,使经典得以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
近期,在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节目中,“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已故的王之炀老人通过隔空对唱《长恨歌》,触动了无数网友的心弦。人们首次发现,原来唱出来的《长恨歌》如此悦耳动听,这是一种全新的欣赏古典爱情诗的方式。
事实上,近似歌唱的吟诵方式,才是古人读诗的原始方式。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经典的演绎方式逐渐被人们遗忘。
观众的耳朵如此容易被经典的吟唱所吸引,这也反映出诗词传播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必要性。单纯的死记硬背无法传承经典,我们应该为现代人提供通往经典的,激发他们自发地感知古诗词的美感和韵味。
观众喜欢吟诵出来的古诗词,是因为吟诵能够完整地展现古诗词的丰富魅力。吟诵是古典文学作品的独特表现形式,介于朗读与歌唱之间。其中,“吟”带有哼唱之意,“诵”则是抑扬顿挫地诵读。古人的诗词创作都蕴深厚的音乐性,包括平仄的格律和骈散顿挫的变化。
文字是有声音的灵魂。每一个音调的起伏,都是解锁诗中意蕴的钥匙,也是帮助我们记忆诗歌的隐形通道。
余光中在回忆文章中曾感叹吟诵对于学习诗词古文的益处。他回忆起高中文学课上老先生用川腔吟诵《爱莲说》的情景,那种摇头晃脑、金石之声的吟诵方式在余光中眼中充满了韵味。
叶嘉莹作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直致力于推广吟诵诗词的传承。她强调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方法,能够带来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我们中小学的诗词教育中,却往往忽略了“读诗”这一关键环节。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很少有机会感受到诗词的吸引力。很多教师自己没有读好一首诗,只是机械地解释字句、要求学生背诵。
如果一个人在年幼时就能学习如何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将根植于他们的心灵深处,伴随他们的一生。《经典咏流传》中,王之炀老人通过吟唱《长恨歌》、《木兰辞》、《滕王阁序》等作品,展示了诗词在心中的音乐旋律。在他们那一代人的国文教育中,诗词是可吟唱的旋律,深入人心。
那些耳熟能详的白居易爱情金句,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虽然我们都能背诵,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通过字面意思去想象,缺乏音乐性的表达。对于很多人来说,诗句的意境并未真正听到过,古人的写作期待的美意未能完全呈现出来,使得诗词显得平淡无味。
将一字不漏地背诵大量诗篇视为国学教育的标准,是一种误区。这样的教育结果只能让学生们轻松应对考试中的诗词填空,或是进行一些博取眼球的“才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