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之士)
小寒,乃二十四节气中的一员,其序位于第23位,于冬季中为第5位节气,于每年的公历1月5日至7日到来。其名因寒气积累而来,预示寒气初现,而未达极处。其自古即被古籍记载:“小寒,是月的始端寒冷之意。自小寒之后,标志着冬季之末期。”如此节气,如同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等,皆表示气温之变化。
当小寒来临之际,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冬的境地,土地冻结,河流冰封,气候寒冷至极,人们称之为“数九寒天”。而南方虽无北方之峻冷,但气温亦明显下降。据气象资料显示,小寒是全年中气温最低的节气之一。有句俗语说:“冷在三九”,而此期间大多位于小寒节气之内。故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关于文学典故
古籍中描述了小寒节气的物候现象。如乡间之雁北归、喜鹊筑巢及雉鸟始鸣等自然景象。我国历史上多有诗人以此节气为题材,留下传世之作。
唐代元稹曾以《小寒》为题,描绘了新春之始的欢快氛围;宋代黄庭坚则以《驻舆遣人寻访後山陈德方家》展现了小寒时节的景色;而范成大所作的《窗前木芙蓉》更是传达了小寒时节的凄美与酸楚。因天寒地冻、北风凛冽、严冬之景,诗句常透出苍凉冷峻之意。
民间谚语及习俗
在民间,人们通过观察小寒的天气情况来预测未来天气。如关于冷暖的谚语“小寒不冷大寒冷”等,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理解。九九消寒作为传统的习俗,不仅是一种消遣方式,更体现了人们对冬季的期待与欢愉。探梅之行则展示了人们不畏严寒、寻找生活之美的态度。
饮食习惯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进补的习俗在小寒时节尤为突出。在饮食上,涮羊肉火锅、糖炒栗子及烤白薯等美食成为时尚选择。尤其南京与广东的饮食特色尤为突出。南京人喜欢煮菜饭以应时节;而广东人则注重食疗,喜欢吃糯米饭来补充热量。还通过食羊肉、牛肉等来补心助肺、调理肾脏。
年关将至,“小寒游子思归乡”,即使天气再寒冷,人们归家的渴望却是温暖如春。忙碌一年的游子开始为春节做准备,忙里忙外,充满喜悦与期待。人们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购年画等来增添节日气氛。日子虽忙碌却倍感温暖。
尽管天气寒冷,但人们的心里却因期盼和准备春节而充满了温暖和希望。“小寒已至,心却未冷。”此即为冬天里的一份特殊温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