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宋四大家

2025-01-3100:33:15百科知识0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等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仅苏家就占据了三个位置,其家族的文学成就可见一斑。清代名臣张鹏翮曾以大门联赞美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家父子在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苏洵父子,被誉为八大家中的佼佼者。确实,作为父亲的苏洵,其作品《颜书四十韵》广为传诵。苏轼性格外露,文学成就卓越;而苏辙则性格内敛,显赫。这一切,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熏陶。

苏洵父子的故乡眉山,是著名的“进士之乡”,人才辈出。而苏家三父子在这里更是显赫一时。虽然苏洵未曾中过进士,但他的人生轨迹同样充满传奇。他年轻时游山玩水,不问世事,但后来在家人和贵人的鼓励下,发愤读书,最终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苏洵的两位哥哥虽然考取了进士,但苏洵年轻时的心性自由散漫,稍显放浪形骸。这并不代表他缺乏教养和责任感。相反,他在家人的影响下,逐渐转度,开始认真读书,对自己的要求也日益严格。

苏家不仅有远见卓识,还懂得“未雨绸缪”。在眉山,他们家储存了大量稻谷而非稻米,以备不时之需。当年粮食歉收时,他们家将储存的粮食拿出来帮助乡亲们,展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苏序虽然没有留下文学作品给子孙们效仿,但他的居安思危、乐于助人的好品格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优良品格的价值,往往超过成千上万个好的文学著作。

苏轼对他的祖父十分敬爱。在苏序去世时,苏轼虽年幼,但深知爷爷的伟大。他请来当时的名士曾巩为爷爷写墓志铭,以表达对爷爷的敬仰和怀念。

苏洵虽然懂事较晚,但他很早就成家立业。他的妻子是富豪之女,知书达理、才貌双全。虽然苏洵在孩子出生初期并未尽到父亲的责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父亲的角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苏洵的转变是深刻的。他开始发奋读书,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以前的不成熟作品,决心要写出千古名作。他对儿子苏轼、苏辙的教育同样严格,希望他们能有所成就。

苏轼在母亲的教导下,被范滂的事迹所吸引,立志要成为像范滂一样的人。这体现了苏母的教育理念——言传身教、循序渐进。

苏轼、苏辙的名字也寄托了父亲的期望和。苏洵希望他们能懂得藏锋芒,不要过于显露自己;而苏辙则希望他能循规蹈矩、平安无事。

苏家父子之所以能得到“唐宋八大家”的地位,除了他们的文学天赋和努力外,更离不开他们的良好家风和贵人的推荐。但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