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人知晓“尾巴”一词中“尾”字被读作“yǐ·ba”的发音方式?
你觉得这样的读法“土”吗?
还是说,“尾巴”用“wěi·ba”的方式读更符合标准普通话,而“yǐ·ba”仅仅是方言的读法?
事实上,在古代先秦时期,对于“尾”字的发音确实接近于“yǐ”。
在清乾隆时期,文字音韵学家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中,将古汉语分为了十七部,其中“尾”字被归入“第十五部”。同一部的还有“衣”、“齐”、“祁”、“夷”、“尼”、“几”、“岂”、“迄”、“比”、“祭”等字。
这种音韵归类是相当准确的。
在《诗经》中,有两首诗涉及到“尾”字的押韵,分别是以“尾”与“几”、“岂”相押。如《诗·豳·狼跋》中赞美周公的诗句,以及《诗·小雅·鱼藻》中对周王建都镐京的颂歌。
不仅如此,《左传》及《易经》中也有“尾”字与其他字词的押韵情况。
古代的很多散文都是有韵律之美的。
关于先秦时期“尾”字发音近似“yǐ”,这是因为当时的辅音即声母难以考证,而元音即韵母则相对可循。
“尾”读为“yǐ”或近似“y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
那么,“尾”字后来为何又出现了“wěi”这个读音呢?
这要归因于另一个与“微”相关的古音。在先秦时期,“微”也属于“第十五部”,包括“非”、“隹”、“枚”、“绥”等字。
古人将发类似今天元音中的“i”、“ei”、“ui”等的字词归为同一部。
段玉裁称此现象为“古音韵至谐”。他解释说,同一个声调可以对应很多字,而这些字必须同属一个音部。
中提到:“尾,即微也。古人从倒生的毛发在尸身后理解尾字。西南地区的少数会用兽尾作为装饰系在身后。”
从甲骨文中的“尾”字可以看出,它确实表示的是人形后面拖着一条尾巴的意思。无论如何,“尾”字的“微”义使其在发音上产生了变化,与“微”字有了相同的读音。
到了唐宋时期,音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韵部方面,“微部”的设立囊括了许多字的读音。
<广韵》、《集韵》、《正韵》、《韵会》等古代韵书都将“尾”字注音为“无匪切”或“武匪切”,并归入委音。
尽管如此,“尾”字被读作“yǐ”,这种读法在民间仍然广泛存在。
至今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将“尾”读作“wěi”和“yǐ”,都视为标准普通话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