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议“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不仅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为人所熟知,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被世人所赞誉。公元353年4月,王羲之在绍兴会稽山下的兰亭,一挥而就的这一作品,被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美誉并非空穴来风。
关于《兰亭集序》的赞誉,有人或许会认为是因为王羲生逢其时,早于其他书帖问世。这仅仅是其表面现象。事实上,《兰亭集序》在艺术和审美上的高度,都使其成为无可争议的杰作。
一、艺术价值
从艺术角度看,《兰亭集序》的书写技艺和文学造诣均达到了顶峰。
王羲之的书写技艺已臻化境。他在47岁时创作此作,技艺和状态皆达最佳,因此能呈现出如此完美无瑕的作品。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千变万化,如“永”字的第一笔“点”,虽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含丰富的笔法和变化,远非普通人所能及。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中20余个“之”字,每个都各具特色,不雷同。有的沉稳,有的肆意,有的紧凑,有的舒张,与前后左右形成呼应和对比,为整篇的节奏调控提供了帮助。
王羲之的笔法运用仿佛在模仿万物的自然形态,这也是其书法自然生动的基本保证。他的老师卫夫人的名言“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撇如陆断犀象”被他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
从文学角度看,《兰亭集序》是叙述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全文324字,无一多余,文字简洁凝练,文辞优美,可读性极强,充分体现了王羲之的文学修养。
二、审美价值
从审美角度看,《兰亭集序》的气韵生动、结字美观优雅、情感饱满等特质尤为突出。
据传,王羲之在酒醉三分时一气呵成地写下了这篇序文。他在创作时达到了物我两忘、人书合一的境界。《兰亭集序》的笔势如流水般绵延不绝,气韵生动。每一笔都蕴含了他的真情实感。
在结字上,《兰亭集序》的每一个字都美观匀称,笔画排列无可挑剔。其妍媚、秀逸、平和、自然的艺术格调将“秀美”书法的标准推至极致。
王羲之生活的年代正值汉魏书风向新书风转变的时期。他不仅继承了汉魏书法的雄浑朴厚,更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以“秀美”为主的“王体”几乎影响了东晋以后的所有书法家,从而确立了他在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
王羲之的综合修养深厚,笔法博大精深。他的笔下可以看到书法传统的精华。后人在笔法上的创新和变化,都离不开对王羲之笔法的借鉴和学习。
《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无可比拟。它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