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冰求鲤的故事(卧冰求鲤细思极恐)

2025-01-3107:33:32综合资讯1

《二十四孝图》——古时品德教育的缩影,其名在明清两代备受尊崇,然近代鲁迅笔下却对其嗤之以鼻。

《二十四孝图》这一文化符号,以古时二十四则关于“孝道”的传说故事为核心,赋予了行为层面对于“孝”的赞扬与鼓励。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之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他犀利地指出其蕴含的糟粕,痛斥其中与虚伪的本质,更是将那被用作的“孝道”揭示无遗。

尤其让鲁迅感到不齿的是“郭巨埋儿”和“卧冰求鲤”这两则故事。

一则讲述了一个为了侍奉母亲而险些有意识地做出埋藏自己亲生儿子的行为;另一则则描绘了为了在寒冷的冬天为母亲取一碗鱼汤,竟以自身体温试图融化湖面上的冰层。

乍看之下,这些故事似乎无懈可击,但细思极恐。细细品味鲁迅先生的文字,不禁让人感叹其洞若观火。

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接受了西方的知识洗礼。对比东西方文化差异后发现,时期的在人性道德研究上,多处于意识主导的论断环境中,而忽视道德的逻辑性。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寓意深远,而忽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与此相反,西方文化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更注重故事逻辑的推敲。他们先确保事情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再从有逻辑的事件本身出发,讲述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这可以看作是对唯物的近似理解。

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和社会的进步,现实已经从侧面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些无法付诸实践的事物,便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尤其是那些不可实践、无逻辑的故事,更不具备模仿性和推广价值。

以鲁迅先生所批判的两个故事为例,若以现代思维考量,面对母亲的饮食需求,更应通过努力工作来改善家庭经济环境,而非采取极端的、甚至有违的做法如埋葬儿子。这表面上虽为孝道之举,但背后却隐藏着难以启齿的困境。

故事的结尾以神话收尾,为悲剧画上了句号。但若置于现实世界中,又将如何收场?现实世界中,困厄不会因人的穷困而得到神仙的援手。而鲁迅先生对此类以神话结尾的故事最为不屑一顾。

"卧冰求鲤"的故事同样令人费解。为了在大冬天为母亲用体温融化冰层捉鱼,为何不利用工具在冰上凿洞?更何况,若冰层厚实,人的体温真的能融化冰层吗?

这些故事完全缺乏科学依据。对于社会而言,者极力推崇这样的故事来巩固人们的孝道观念。因为对他们而言,如大家庭,人人恪守孝道即是对的忠诚。即使故事不合逻辑,者也乐见其传播。

"孝"字自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尊崇。当孝道被强行与不合逻辑的事件相提并论时,其推广意义和价值便荡然无存。因为这样的行为既不可模仿也缺乏可操作性。

任何道理都应遵循逻辑。即使某些行为在情感上可能被接受,但若不合逻辑则必然站不住脚。因此鲁迅先生对这些故事嗤之以鼻并在文章中加以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