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净土经论中,有一个被广泛运用的异义词汇,那就是“决定”。这个词在描述人们对于往生西方的强烈愿望时被频繁使用,但它的词义却与现代汉语中的“决定”有所不同。
那么,这个词究竟是怎样使用的呢?
首先得解释一下,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习惯于使用“决定”来描述一个人经过考虑和评估后做出某种选择的动作。但在古代汉语及中,“决定”的用法却与之不同。在古汉语乃至的语境里,“决定”往往用于表达一种坚不可摧的意志或强烈的愿望,而非现代汉语中那种能够决定具体事情的含义。
古汉语中,“决”与“定”二字各自独立,各有其意。其中,“决”字多含有决断、决策之意,如“决汝汉,排淮渎”,而“定”字则常用于表达确定、稳定的意思,如“定于明日”。然而在的口语化用法中,“决定”被合并使用,以表达一种更加坚定和强烈的意愿。
这种用法的来源,很可能是来自于当时的民间口语。我们知道多译自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当时的翻译工作通常采用当时的书面文字——文言文。但由于内容的特殊性,有些意思无法用当时的文言文完全表达出来,于是就创造了新词,其中就包括了“决定”。因此可以推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汉语口语中,可能已经存在了“决定”这个词,用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意愿。
古代的民间语言与文言文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点从《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尽管《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但其语言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汉语。仍然有一些词,如“大虫”(指老虎),现代人不借助注释就很难理解。同样地,中的“决定”一词,也具有其特殊的含义,这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丢失了。
在现代汉语中,“决定”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通常表示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即打算做某事并且有能力去做。然而在特别是净土经论中,“决定”却用来表示一种无法由个人意志所左右的强烈愿望或坚不可摧的意志。
比如《无量寿经》中的“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即表示一种坚定的信念。《六祖坛经》中的“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以及《法宛珠林》中的“决定得生安乐净土”,都是用“决定”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愿望或坚不可摧的意志。
深入体会这些词的使用方式后不难发现,“决定”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相当于“绝对”、“肯定”、“一定要”、“坚决”等含义的同义词。它在中常被用来描述对的坚定向往。
值得一提的是,“决定”一词在古汉语和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逐渐为现代汉语所遗失的特点说明:这一词汇在民间语言中长期存在并广泛使用,但并未被正式的文言文所接纳。这一变化的具体时间无从考证。然而通过研究和古汉语资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词汇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独特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