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刚性兑付”时代里,理财过程简便直接,只要看准“预期收益率”便可安心购买。
现今步入“净值化时代”,原先的“预期收益率”已被“业绩比较基准”所替代,成为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投资技能和判断力。
那么,“业绩比较基准”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预期收益率”有何不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应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指标呢?
Dr.汇特别为您准备了一系列常见问题解答,助您一臂之力,轻松掌握“业绩比较基准”的正确解读方式。
Q1. 业绩比较基准是何物?
业绩比较基准是指理财产品的管理人依据产品的投资范围、策略及市场状况进行综合考量后所确定的参考指标。举个实例来说,我们常见的业绩比较基准往往伴随详尽的描述,旨在全面展现其严谨、具体的测算方法和流程。
需留意的是,业绩比较基准仅为投资参考之用,不代表对投资者的收益承诺或保障。
Q2. 业绩比较基准与预期收益率有何区别?
特别强调一点,业绩比较基准与预期收益率概念迥异。
前者更多反映产品的性质、投资策略及市场状况等基本信息,具备参考价值但绝不意味着收益承诺或保障。
而后者则往往蕴含刚性兑付的意味,为一个固定的预期值。当前,这一概念已逐渐淡出银行理财市场。
简言之,业绩比较基准可能与实际收益存在较大出入,因此两者完全不同,切勿混淆。
Q3. 业绩比较基准是否代表历史业绩?
再次提醒,业绩比较基准与历史业绩代表的意义截然不同。
历史业绩反映的是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投资成果,如过去一年的收益率或产品成立以来的累计收益率等。而产品运作期间的收益率与市场表现紧密相连,产品净值会随市场波动而变化,因此历史业绩的好坏无法预示未来。
相比之下,业绩比较基准则是基于产品投资范围、策略等多种因素,经过严谨测算得出的参考指标。
Q4. 如何理性看待业绩比较基准?
对于业绩比较基准的解读,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它不同于“预期收益率”,仅作为参考之用。
第二,“基准”并非随意制定,而是由管理人根据一系列因素综合测算得出。
第三,投资者应转变对预期收益率的依赖心理。理解并接受业绩比较基准的参考性质。由于实际投资过程中存在诸多变量因素,最终实际收益可能不达标。
在此净值化时代,银行理财产品已打破刚性兑付,投资者应更具主动性。在选择产品前需了解产品管理机构的资质、投资标的、策略及底层逻辑等信息。最终建议投资者在关注产品净值表现及运作情况的结合自身流动性需求和投资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