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个销售生日蛋糕的商家,遭遇了消费者对其产品定价的质疑。在消费者看来,其蛋糕的价格似乎偏高。恰逢二人共享的特殊场景,消费者希望能够选购一个四寸蛋糕。但该商家的朋友圈内出现了一条耐人寻味的聊天记录。
商家在朋友圈里公然批评了消费者,以一种充满嘲讽的口吻指责其消费能力不足。他似乎对自己的低廉价格颇为自豪,竟将消费者的价格疑问视为。当有人表达买不买得起并不是问题时,他更用奇怪的语言提议:不打算买就买些馒头去吧。
的确,如今的蛋糕大部分都用的是动物奶油。但消费者提出的这一基本需求却似乎触动了商家的敏感点。为何一个小小的需求竟引发了商家的激烈反应?我们不禁要问。
该商家对其产品的定价与一般的市价有所差异,居然把6寸蛋糕的售价标为159元。如此的价格水平是符合市场常规的吗?其他的店家所提供的6寸蛋糕,通常远远低于这个价格。而他却以低价自居,并以此为傲。
面对消费者的合理需求——选择一个四寸的蛋糕以适应两人份的消费场景,商家却反应异常。商家不仅怀疑自己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甚至归咎于消费者似乎消费不起。然而这种想法真的站得住脚吗?事实上,商家在这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无不透露出对消费者消费能力的轻视。
有见此事的网友在商家的朋友圈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选择四寸蛋糕并无不当之处。然而商家却回应说,如果买四寸蛋糕就不要说是在过生日时,否则会显得过于小气。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消费者的需求过分苛刻了吗?还是商家的服务态度出了问题?在商业交易中,贵不贵并非由商家单方面决定。消费者的心中自有一杆秤。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如果生意难做,或许更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责怪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