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提及的嵩高之山,自古便被尊崇为神灵出没之地,也成了众多仙客追寻悟道的圣地。追溯历史,汉晋时期佛教和便开始在嵩山传播。嵩山,作为伏牛山系的一部分,其主脉位于登封市西北部,余脉则延伸至新密市、巩义市境内,绵延不绝,长达六十余公里。
古时,嵩山有着多种称谓,如外方山、太室山、嵩高、黄室、崇山等。夏商时期,人们已称其为中岳。西周时期,华山曾一度被视为中岳,但自周平王洛邑后,嵩山便以其独特的地位被认定为中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亦确认了嵩山的中岳地位。
自宋代以来,嵩山一直被尊称为中岳,并沿用至今。它主要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其中太室山位于登封城北,而少室山则坐落在城西。两座山峰各自展露着不同的风貌:太室山雄伟壮丽,如卧龙般气势磅礴;少室山则峻峭挺拔,虽略高于太室山,但气质上稍显内敛。人们常言“华山如立,中岳如卧”,这便是对太室山形态的生动描绘。
岁月流转,嵩山脚下林立。秦汉时期已有太室祠、少室祠等建筑。北魏至明清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更多的在太室南麓的登封城周围建立起来。少林寺虽建寺时间较早,但其选址却别具一格,位于登封西北边陲之地。
跋陀禅师对山林生活情有独钟,他屡次前往嵩岳地区寻求清净之地。孝文帝为满足他的需求,特地在少室山阴创立了少林寺。这里青山环绕,少溪河潺潺流淌,气候宜人,成为了一个理想的修禅场所。
少林寺的命名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敬。清代景日昣在《说嵩》中解释道:“少林者,少室之林也。”隐于少室山阴的丛林中,正体现了跋陀禅师“息心山林”的性格特点。
自汉代佛法东传至南北朝时期,佛教达到了鼎盛。北齐魏收所撰的《魏书·释老志》记载了当时佛教的盛况。在这一背景下,少林寺作为皇室敕建的应运而生。
唐代裴漼所撰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详细记载了后魏孝文帝为纪念跋陀禅师而建立的少林寺及其后的佛事活动。跋陀在寺西台建造舍利塔和其他殿堂宝塔。
北魏孝昌年间至梁大同年间,菩提达摩等西域名僧游历于嵩山一带。他们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还对的禅宗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达摩、慧可师徒曾在少室山附近的禅窟或庵庐内修行。
达摩衣钵代代相传至三祖僧璨后开始向南方传法。虽然历经隋唐两朝的风云变幻,最终达摩禅法回归了嵩山少林寺这一禅门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