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企业全球化发展论坛上,由国际经济交流中心、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TCL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了一场深入的讨论。论坛围绕“推动产业链出海”、“推进更高水平全球化发展”以及“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等议题展开。
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路江涌阐述了企业全球化的四阶段演进过程,即“探索-突破-扎根-分形”。特别是TCL作为全球化战略的先行者,其实践经验尤为引人注目。
TCL海外制造基地遍布越南、马来西亚等多个,已实现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南美等各大区域的本土化制造布局。针对“探索”阶段,TCL创始人李东生回忆道,公司1999年在越南建立第一家海外工厂,经历初期的困难后,今天已在越南建立起完善的产业体系。
2004年,TCL尝试进入“突破”阶段,并购了彩电业务和法国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使公司跨入了欧美主流市场。虽然过程中遭遇挫折,但TCL迅速调整策略,培养企业的全球化经营能力。
随着全球业务的拓展,TCL将多个的制造中心和经营中心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区域化的经营体系。如今,公司拥有13万名员工,研发中心46个,制造基地38个,业务遍及全球160个。
通过海外本土化经营,TCL的海外营收持续快速增长。近五年,海外营收从590增长到1253,年均增长17.6%;出口额从90亿美元增长到173亿美元,年均增长15.2%。这显示了TCL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当前,TCL通过两大主体——TCL实业与TCL科技,布局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三大核心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其电视销量位居前列。近期与沙特签约投建光伏晶体晶片项目,进一步推进B端产业出海。
李东生强调了企业全球化的长期性和挑战性。在推进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从产品贸易到共建工业能力,从产业链链主到海外区域链链主等多方面的转型。他认为企业要坚定地走出去,在全过程中提升技术能力、培养管理,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自己加分。
他还提到制造业如何适应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构。他表示,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应抓住机遇,改变经营战略,建立起自己的全球竞争力。企业要走出去并建立品牌影响力,就必须以最好的技术、最强的产业能力在全球市场与跨国公司竞争。
对于企业而言,成长路径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通过兼并收购快速进入全球市场,也可以通过“扎硬营、打死仗”的方式自主建立全球经营体系。最终的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企业全球化发展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体现。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企业一定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今天的论坛上,我们有机会见证了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历程和未来展望。这不仅是对企业的一次鼓舞和激励,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