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这一运动方式,虽成本低廉且简单易行,但能真正静下心来坚持的人却并不多见。其中,能够长期保持跑步习惯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在跑步的道路上,我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不少人在跑步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初衷,他们开始将目标转向了追求速度,甚至将个人最佳成绩(PB)作为了唯一的目标。他们不辞辛劳地训练,甚至不惜以伤害身体健康为代价来追求突破。
那么,这种跑步精神是否值得宣扬呢?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追求PB并无过错,但绝不能盲目追求。对于广大跑步爱好者而言,训练应当在确保科学健康的前提下进行。我见过有些跑者为了PB而训练,月跑量巨大,频繁进行间歇跑和半程马拉松等高强度运动。当身体出现伤病时,他们也不愿停下来休息。这种全身心投入但忽视健康的做法,显然不值得鼓励。
二、慢跑才是真正的运动主旋律。实现PB固然令人欣喜,但对于大多数跑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跳出这个“速度的圈子”。当把PB视为唯一目标时,往往会增加跑步的负担。反而,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可能会实现更好的成绩。
我发现跑圈中常以“你的配速是多少”、“你PB了吗”等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跑步能力。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跑得慢的人羞于与跑得快的人交流,进而减少了跑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样的氛围不利于构建良好的跑者社区。
实际上,对于我们这些跑步爱好者来说,真正的跑步应该是快乐的、享受的。无论用时多少、配速如何,都应保持对跑步的热爱与享受。
我常说,慢跑才是跑步的真谛所在。曾经有一份来自丹麦的运动研究报告指出,跑得越多越快的人,其健康状况与不运动的人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而另一位研究者詹姆斯·奥基夫也表示,如果目标是两个半小时完成马拉松,那么慢跑可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但如果希望活到90岁且心脏健康,那么慢跑是最理想的运动方式。
那么,既然慢跑有如此多的益处,什么样的配速才算是慢跑呢?这因人而异。最简单直接的判断方法就是根据心率来衡量。最大心率可以通过公式220减去年龄来计算。
跑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速度和成绩,更重要的是享受过程、保持健康。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去体验跑步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