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诗,竟是鲁迅为日本人所作!它诞生于1933年,那时的与正被日寇的威胁所笼罩。在那个充满苦难的年代,鲁迅作为的脊梁,竟然为日本人写下了诗篇。那么,这首诗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又是为谁而作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首诗的神秘面纱。
诗题为《题三义塔》。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描绘了战乱中的悲惨景象,饿鸟在残破的井栏和房屋之间挣扎求生。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善举的赞赏,以及对于远方的日本岛国的怀念。
“精禽梦觉仍衔石,诚坚共抗流。”诗中的“精禽”与“”都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抗困难的决心。
而“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句诗更是让人动容。特别是“兄弟”二字,令人瞩目。这里的“兄弟”并非指血缘关系的,而是指日本友人。这让人不禁想问,鲁迅先生怎么会与日本人称为兄弟,还相互一笑泯恩仇呢?
据1933年6月21日的《鲁迅日记》记载,西村博士在上海战后救下了一只无主的鸽子并带回日本。然而鸽子最终不幸去世,西村博士便在上海建立了一座纪念塔并请鲁迅题诗。原来,这首诗是鲁迅先生为了回应西村博士的善举而作的。
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来或许难以置信。然而在鲁迅的世界里,他看待日本并非只有敌意。像他的恩师藤野严九郎和好友内山完造等日本平民,在鲁迅心中都是善良、纯真之人。这些人如同《鸭的喜剧》中的苏联盲诗人爱罗先珂一样,得到鲁迅的友谊和思念。
通过鲁迅先生的诗作,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侵略者的强烈谴责。那些描绘战争惨状的诗句让人感到悲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村博士的善举更显出和平的可贵。
西村博士来是为了行医,他的救鸟行为也是事实。这颗和平的种子虽然重要,但鲁迅先生知道仅靠它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有对抗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正是基于这两点事实,鲁迅先生才发出了“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呼唤。当阴霾散去,日寇被赶出后,鲁迅先生便可以与他的日本朋友们(如内山、伊藤、西村)相逢一笑,过去的恩怨。
对于这首诗,各位有何看法?欢迎大家踊跃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