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胡令能
稚子垂钓映莓苔,侧身隐于绿荫中。过客欲问路,遥招双手恐惊鱼。
译文
一个小小的身影,头发略显凌乱,在河边专心致志地学习着钓鱼。他侧身坐在长满青苔的草地上,那片绿意也仿佛映衬着他的身形。
当有路人询问时,他并不理会,只是用摆手的方式表示拒绝,那谨慎的模样,是怕任何响动都会惊扰到水中的鱼儿。
注释
“蓬头”形容孩童的可爱模样。稚子,指的是年纪尚幼、天真懵懂的孩子。垂纶,即钓鱼,纶是钓鱼所用的丝线。
“莓”是一种野草,“苔”则是指苔藓植物。映,这里是遮映的意思。
借问是向他人询问。鱼惊,指的是鱼儿被惊吓到。
应,指的是回应、答应、理睬。
赏析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的一首生动传神的诗作,描述了儿童的日常生活情景。诗歌展现了一个蓬头稚子正在学钓鱼的画面。他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被周围的绿草所映衬。当有路人向他询问时,他害怕回答会惊扰到鱼儿,因此选择不作声。这幅画面既生动又有趣,将儿童的纯真和专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着重描绘垂钓的场景,后两句则聚焦于问路的部分。首句突出了孩童的外貌和活动,让人感受到他的天真可爱和专注的态度。而第二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垂钓的场景,如侧坐、莓苔、草映身等细节,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后两句通过路人的出现和孩童的反应,进一步展现了画面的生动性。孩童的“遥招手”并非简单的无视路人,而是害怕回应会惊扰到鱼儿。这种对细节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感染力。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修辞手法,却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将儿童的纯真和专注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佳作,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
据传,《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在农村寻找朋友时,偶然目睹了一个小孩学钓鱼的情景后所创作。
胡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