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峨眉月
唐 李白之诗
秋意渐浓峨眉月,半轮清影入平羌。
夜舟启航清溪畔,驶向深邃三峡长。
思念故人难相见,渝州已下心怅然。
注释:
1. 峨眉山:位于现今四川峨眉山市,巍峨耸立。
2. 半轮秋:指的是初秋时节那弯如弓的月儿。
3. 平羌:指的是青衣江,峨眉山东北之水。
4. 清溪:流经峨眉山旁的溪流,清澈见底。
5. 三峡:长江上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壮丽险峻。
6. 渝州:古时地名,今属四川。
此诗乃李白初离蜀地之作,意境明朗,言简意赅,音韵流畅。
秋月映峨眉,清影入江流。
译文:
峨眉山头,半轮秋月高悬夜空,其影倒映于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诗从“峨眉月”起笔,点明远游之时为秋季。“秋”字虽因押韵而倒置句末,但依然能感受到那秋高气爽、月色如洗的优美景致。那弯如弓的半月,让人联想到青山与月共舞的画面。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其水面清澈如镜。诗中“影入江水流”之句,虽似平淡无奇,却实为精妙之笔。只有当观者乘舟顺流而下时,才能看到月影随水波流动的绝美景象。
夜行清溪赴三峡,不见故人独思量。
译文:
夜里我乘舟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不见那峨眉的月儿了,心中却已到了渝州。
第三句中主人公已现身。他正连夜从清溪出发,踏上前往三峡的旅程。离乡背井的青年,初次离开故土,难免对故人故地心生眷恋。虽是江行见月如见故人,但明月终非故人,只能仰望明月寄托思情。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出依依不舍之情思,情感深沉而绵长。
从峨眉山至平羌江、清溪直至渝州与三峡,诗境如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缓缓展开。全诗虽未过多描绘具体景物与抒发强烈情感,但“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其中,触动了丰富的意蕴。山月与人相伴万里,夜夜可见,使思友之情更加深沉。明月虽在咫尺却似天涯,既是思友的象征也是情感的寄托。凡咏月之处皆为江行思友之情所动容,令人陶醉其中。
增广贤文之言
信义为人生之根本。
释义:
一个人若不讲信用,那么他还能做什么值得信任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