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无偏无向,赐予每个人的岁月皆等长。三百六十五日的年度轮回,日复二十四个时辰的日程表。
在纷繁的人生中,有的人穿梭在忙碌的轨迹上,有的人则停下脚步享受生活的宁静。这其中的差异,其实源于内心的选择与体验。
一、忙时心境的修炼
世间纷扰,忙碌无可避免。在纷繁的事务中,当身体无法得到休憩时,我们忙;当思绪过多,内心无法平静时,我们依然忙。
王阳明的门生曾向他请教:“常感心多繁忙,无论是忙碌时,或是无事之时,何以致此?”这位门生诉说自己忙碌时心乱如麻,渴望得到老师的指引来寻求解决之道。
王阳明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人们在用餐之时,尽管面前有一件事干扰心神,却仍常常无法安宁。这大多是因为习惯于忙碌的生活节奏,导致内心难以收束。”
一些人被忙碌的生活所束缚,即使进行日常活动也难以得到内心的平静。
就拿用餐这么简单的事情来说,即使坐在餐桌前,人们也会眼观电视、手玩手机。其实并没有紧迫的事务等待他们处理,但因为习惯了忙碌的生活模式,即使吃饭也难以专心。
这样的结果常常是饭食无味,睡眠不安。人们总是感到身心疲惫,身体和精神都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对此,王阳明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专注于当下的力量——“精一之功”。
精一之要义
所谓“精一”,即是全神贯注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当心无杂念地专注于眼前之事时,又怎会有多余的精力去说闲话、涉足闲事呢?
如同曾国藩所言:“一个人做事就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始终不渝,不可见异思迁。不能这边想做这样,那边又想那样;这边坐着这山,又望着那山。”自古以来,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有这样的恒心和专注。
二、闲暇时光的智慧
许多人误以为吃喝玩乐就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实则不然。
一个人如果长期忙碌后突然闲下来,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劝民歌》中写道:“不见闲人精力长,只因劳人筋骨实。”这其中也隐含了身体和心灵的相通之处。
如果整天无所事事,闲暇过久就容易胡思乱想。即使从时间上看似空闲,也不能任由心灵放空而不加以充实。
以王阳明为例,他在被贬至龙场时仅担任一个小小的驿丞。
由于地位低微且权力有限,他整日并无多少公务可言。然而这反而让他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他在屋后建了一个石椁,每日其中,深入参悟圣人之道。
经过长时间的静心思考和自我反省后的一天夜里,王阳明终于顿悟,“格物致知”的道理豁然开朗。
这段看似无所事事的沉思为王阳明的人生带来了重大转折——“龙场悟道”。
闲暇时的成长与转变
人们在闲暇之时所做所思,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他们的未来。
在空闲的时间里给心灵充电吧。培养内心的宁静与坚韧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充实和有深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