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加偏旁组词(夫的加偏旁组成新字)

2025-02-0116:06:47生活经验1

第22課 用筆和裹束的要点

先来讲讲三级课程的大纲,课程的进度。三级课程讲到第19课,是讲字像和字像的六个要素。

这六个要素分成两组,筆势和用筆。所谓裹束,就是把筆势和用筆加起来,大圈加小圈。《玉堂禁经》最后就裹束、筆势和用筆讲了三句话,每句一句,提醒要点。对于筆势而言,“其要在权变”,这是20课、21课的的内容,我举了不少权变的例子。那关于用筆和裹束,《玉堂禁经》又讲了什么呢?这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内容。

一 《玉堂禁经》论用筆要点

一、《玉堂禁经》论筆要点,他是这样讲的:

“夫用筆起止,偏旁相背,其要在蹲馭。”这里有三个短句,我一个一个解释。

1.1 用筆起止

“用筆起止”是什么意思?

“用筆起止”就是起笔和收笔,俗称小圈。一根线条的两端,必有起笔动作和收笔动作。这些动作是最容易看到前人怎样用笔的。

包世臣说:

《艺舟双楫》清·包世臣

“用筆之法,见于画之两端。”

历代学书法,须看真迹,看真迹就要留心人家怎样起笔和收笔。

以王羲之《蘭亭序》为例,一个笔画,拿最简答的“一”字来来说,如果你遮去两头来研究用笔,那是看不出什么的。只有看它的两头,才知道毛笔是怎样用的。如王羲之这个“一”字,起笔尖锋入纸,迅即下蹲转为侧锋,以两面换的方法,取两分筆運行。寫到尾巴,頓筆回收,把笔心收直。所以起笔是尖锋转侧锋,收笔是侧锋转尖锋。真行草书的寫法,就是两个笔鋒輪流轉换。

小圈是笔鋒轉換最明显、最清楚的地方。

以北魏《始平公造像》为例,笔画的起止往往方的,那些方笔只是刀刻的痕迹。于是包世臣转口说要看笔画的中段,大讲中段“实而不空”,这样才能跟他提倡的用笔“平铺纸上”相配合。其实他心中是知道用笔势看两头的,不要上他当。毛笔铺成了油画笔,那小圈上笔鋒的转换就没有了,两头当然没什么看头了,说中段只是掩饰而已。

1.2 偏旁向背

第二点讲讲“偏旁相背”。偏旁即指左右筆勢的呼應關係。

相向又稱相對,就是面對面;向背就是背對背。偏指左邊,旁指右旁。这里不是指文字偏旁部首,而是指左右筆勢的呼應關係。

向背關係我早就讲过,我在二级课程16课讲排点时,给大家看这三个“门”字,褚遂良、米芾和顏真卿处理左右两竖的走勢不同,分别是相顺、相背和相对关系。不过这兩筆不是一次过写成的,中間还加有其他笔画。

以王羲之《蘭亭序》为例,“其”字下面的两点就是相对横排。

以顏真卿《清遠道士詩》为例,“川”字先写两竖用裹向左彎,然后第三筆用蠆毒勢向右彎,形成和前兩竖相背的筆勢,显然这是精心设计的。欧阳詢《三十六法》就讲到“向背”。他说:

“向背: 各有體勢,不可差錯。”又分为:

“向如‘非’、‘卯’、‘好’、‘知’、‘和’之類是也。”

“背如‘北’、‘兆’、‘肥’、‘根’之類是也。”宋代姜夔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