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有言:“北方有佳人,姿容世无双,倾城再倾国。”这描绘的是李夫人之美,而诗圣杜甫笔下的佳人又是何等风姿?今期我们聊一聊杜甫的《佳人》。
诗中佳人乃一绝代,隐居于空旷山谷之中。她自述出身名门望族,却因世事变迁而流离失所。关中曾遭战乱,兄弟惨遭,世道如此薄情,万事皆如烛火般转瞬即逝。
诗的第一段描绘了佳人的不幸遭遇。那“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子,零落依草木。”四句,开篇便道出佳人的身世与境遇,为后续的叙述定下了基调。
杜甫生于官宦世家,自小生活环境优越,青少年时期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然而他志向远大,期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活泼好动,“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当佳人遭遇家庭的不幸与世态的炎凉时,杜甫亦有过一段困顿的日子。他写到“关中昔丧乱,兄弟遭。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他自己的经历,如“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的窘迫。
诗的第二段,佳人倾诉了被丈夫抛弃的悲苦。“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这四句刻画了世态的冷暖与夫婿的无情。而杜甫在宋时亦有过类似的遭遇与感慨,“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他的生活时常在贫困与希望之间摇摆,“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番境遇使得他更加理解佳人的痛苦与挣扎。
诗的第三段则赞美了佳人虽遭不幸却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以清泉喻佳人之清白,彰显其高尚品质。
杜甫虽历经安史之乱等变故,却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即使是在“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困境中,他仍保持着“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坚韧与执着。
最后四句以景结情,“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以柏、竹喻佳人,刻画出佳人的孤高与绝世而立。读到这里,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位绝世佳人倚竹而立,寂寥的身影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格外凄美。
回望全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命运和崇高情操的对照,更看到了杜甫对大唐的忠心耿耿与一片图报国的高风亮节。这样的情怀不正是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写照吗?
杜甫的《佳人》既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他以佳人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即使落到弃官飘泊的窘境也始终不忘的命运这样的情怀令人敬仰。
《佳人》一诗以佳人的遭遇为引子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思考和无限感慨让我们在感叹佳人命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与志向。
可以说,《佳人》不仅是一首描绘女子遭遇的诗歌更是杜甫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