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瓿瓶怎么读(安瓿瓶和安瓿瓶)

2025-02-0118:15:56综合资讯0

在华夏大地,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藏有岁月的痕迹和文化的底蕴。今朝,我们来探索一个古雅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汉字——“瓿”。或许您对“安瓿瓶”有所耳闻,但您是否知晓“瓿”字的正确发音并非“pōu”,而是“bù”呢?这个看似普通的字眼,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承载了怎样的故事呢?

基本信息概述:

“瓿”(bù),是一个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汉字。从字形来看,“瓿”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右形左声,由“咅”和“瓦”两部分组成。其中,“瓦”字旁揭示了“瓿”与陶制容器有关,而“咅”则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上部有微小开口、下部宽大的容器形象,这便是“瓿”的原始意义。该字共有12划,部首为“瓦”,在《广韵》中音为“蒲口切”,与现代读音相近。

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与应用:

古代器物之名:“瓿”字在《说文》中记载为古代的一种小瓮,与“缶”相似,常用于盛酒或水等液体,甚至酱类。这种容器通常以青铜或陶土制成,其特点为圆口、深腹、圈足,盛行于商周时期。在《尔雅·释器》中也有关于“瓿”的描述。

  1. 现代应用:“瓿”字在现代常见于“安瓿瓶”。安瓿瓶是一种密封的硬质玻璃容器,早期用于存放死者的血液样本,现在则多用于注射物、血清和等用品。其颈部分为曲颈和直颈两种类型,常见于口服液和葡萄糖等品包装中。
  2. 成语与典故:“覆瓿之用”是一个与“瓿”相关的成语,意指著作或文章毫无价值,如同用来盖盛酱的瓦罐一般。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瓿”在古代作为盛酱容器的角色,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文字价值的深刻认识。

古代文献中的踪迹:

在重要的古代文献中,“瓿”字屡见不鲜。例如《说文》中解释其为瓦制小瓮;《尔雅·释器》提及“瓿”作为小容器的称呼;而《广韵》中对“瓿”的描述亦与瓦制容器相关。故宫博物院和恭王府博物馆收藏的古代青铜瓿和陶瓿等实物,更是直观地展示了“瓿”在古代的实际应用和制作工艺。

结语:

通过今天的探讨,我们对“瓿”字的读音、字形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古代的青铜容器到现代的用品,“瓿”字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瓿”字在成语与典故中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广泛应用也为我们展示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