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少年志》自播映以来,收获了众多观众的关注与喜爱,尤其对于剧中韦衙内的角色,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位性格古怪、无脑却又可爱的纨绔子弟,已然成为了许多观众的宠儿。
剧中,由禾浩辰演绎的韦衙内形象生动鲜明。他恃才傲物,以势压人,在开封城中颇有名气,被称为“四大纨砣之首”。尽管他与学富五车、气质文雅的王宽同为官宦子弟,但两人却截然不同。王宽温文尔雅,为人正直;而韦衙内则学识不深,缺乏头脑,完全依靠老爹的与财富为所欲为。他能进入秘阁,更多是因为家族背景深厚,拥有一位身居高位且富有财力的父亲。
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劣迹斑斑的角色,却意外地赢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许多观众对韦衙内的真实姓名及由来充满好奇。
实际上,“衙内”二字在古代是一种的称呼,主要掌管禁衙。从唐始,这种便由的亲子弟接任。到了宋代,“衙内”演变成了对官宦子弟的通称。在元代的剧作中,“衙内”形象常被讽刺为仗势欺民、勾结之徒,令百姓既憎恶又畏惧。
在文学中,最著名的“衙内”形象莫过于《水浒传》中的高衙内。他原本是个不羁的浪荡子,后因认高俅为义父而成为官宦子弟。其背景与韦衙内颇为相似:同为宋朝背景,父亲同为殿前太尉并拥有一定武功基础,掌管禁军,且均为反派角色。
进一步观察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不难发现一些值得玩味的细节。例如:未入秘阁前,韦衙内的性格与高衙内颇为相似,都表现出一种飞扬跋扈的态度,并涉及一些欺凌弱小的行为。两者在对待“妇女”的态度上也存在共同点——尽管只是言语上的轻浮或是想法上的不正当企图,但这正是二者可能存在某种联系的关键点。
二人的年纪亦相近。在《大宋少年志》中韦衙内的年龄设定为十八岁左右;而《水浒传》中虽未明确提及高衙内的确切年龄,但根据其背景故事推断,其年龄也应在十八至二十岁之间。
不少人猜测,《大宋少年志》中的韦衙内角色是否受到了《水浒传》中高衙内的启发?虽然两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韦衙内虽表面浪荡,却有着一颗善良、富有同情心且宽容的心。他的言行虽然有失检点之处,但其内心的纯真与善良也为他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与同情。
在《大宋少年志》中,韦衙内是不可或缺的搞笑担当和活宝般的存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一颗温柔而博大的心。例如,面对小景与薛映间的误会与误解时,即便被人误会为投票给了薛映并得到了解释,也很快释放了这种委屈的情绪并以宽广的心胸来谅解他们并去对抗那些恶意中伤的对手。这让人感受到他的那份淳朴和正直以及大度的风范完全区别于那个风度翩翩、被外界嘲笑的人物高衙内。“开封四大纨绔之首”的称号只不过是他青春懵懂时的一些错罢了——相比起来是差异巨大的事实令人疑惑究竟有多少本质是两人的相像?亦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所谓的完美反派的“投影”,描绘出了一个不太像、但也说不全、能够理解的角色形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