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在《红楼梦》的众多篇章中,有一则引人深思的章节,名为“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这一章不仅展现了宝玉对晴雯的深深悼念,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活、对情感的独特见解。而在这篇诔文中,那“芙蓉”究竟所指何物,一直是个引人猜想的谜团。
宝玉笔下的芙蓉诔,不仅是他情感深沉的流露,更是他对生活中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悼。此文长达数百字,情真意切,堪称宝玉诗文中的佳作。提及芙蓉,人们不禁要问:这芙蓉究竟是水中的荷花,还是岸边的木芙蓉?
故事中,宝玉因思念晴雯,独自回到园中。偶然间,他看到池上的芙蓉花,想起了小丫鬟所说的晴雯成了芙蓉花神的传说,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喜交加的情感。这一瞬间,他决定写下这篇祭奠晴雯的诔文,并将其命名为《芙蓉女儿诔》。
关于“芙蓉”的注解,其实有两种常见的理解。一种是水中的荷花,其花期在六到九月间,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美誉;另一种则是岸边的木芙蓉,它既喜欢阳光又喜欢湿润的环境。从文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诔文中的“芙蓉”更倾向于指代木芙蓉。
文中有多处细节指向这一结论。在八月中秋之后,荷花已经败落,而此时池上的芙蓉正盛开,这显然是指向了木芙蓉。宝玉将诔文挂在芙蓉的树枝上,这也证明了诔文中的“芙蓉”并非指水中之花。曹雪芹在词句的运用上极为讲究,即使是方位词的使用也十分精确,“池上”在这里指的就是水池岸边而非水中。
《芙蓉诔》不仅是对晴雯的祭奠,也暗含了对黛玉的怀念。脂砚斋的批语“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明确指出这篇诔文虽看似祭奠晴雯,实则也寄托了对黛玉的思念。黛玉与晴雯都是宝玉生命中重要的女性角色,她们的性格都如木芙蓉般纯洁无瑕。
从深层次来看,《芙蓉诔》不仅仅是对逝去之人的怀念,更是对生命、对情感、对纯洁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守护。在这篇诔文中,宝玉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生命的真谛和情感的复杂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