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武县汶上集镇东孙庄村,一个仅有400人口的小村庄,却承载着长达22年的黄瓜种植历史。这里的冬暖式高温黄瓜大棚数量多达60余个,农民们多年的种植经验已经积累成了一种文化。近年来,他们的平均亩效益更是突破了6.3万元的新高度。一次偶然的采访之旅,我深入这个村庄,农民们的种植智慧让我耳目一新。
让菜种“抢先上市”
经过多年的实践,农民们发现元旦到春节期间黄瓜的价格最为可观。他们巧妙地调整了播种时间,从过去的10月中旬育苗改为9月下旬至23日育苗。这一调整使得黄瓜的盛瓜期恰逢“高价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效益。如菜农李继存所言,“我那个1.2亩的大棚,去年腊月二十五日就摘了1200斤黄瓜,卖了足足3000多元。”
让大棚“增广益寿”
数年前,这个村庄的大棚多以半亩为单位,长度约50米。2008年村民孙村丰的创新之举改变了这一切。他改建了一个长达120米的大棚。孙村丰分享道,相比短的大棚,这种长的大棚每米产量能多出100多斤。因为大棚越长,其吸热保效果越好,同时还能优化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让黄瓜“到病除”
在一个黄瓜大棚内,一位正在喷的菜农停下手中的喷雾器,展示着半盆自制的农。他解释道:“这是我们自己配制的农,不仅不伤皮肤,即使喝上两口也无妨。这是用苦参、黄柏等中材熬制而成,专门用来消灭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同时还具有杀菌防病的效果,确保黄瓜健康生长。”随着村民们绿色意识的提高,采用这种自然农法已成为村庄的常态。
让有机肥“唱主角”
近年来,农民们在选择优良品种的也更加注重有机肥的使用。他们深知,有机肥能够让黄瓜长势更稳,品质更佳。菜农孙留魁表示:“使用有机肥后,一个大棚的收益比过去多了七八千元,同时还能节省四五百元的肥料费用。”这已经成为村民们普遍认同的种植秘诀。
让墙角“生金又生财”
按照高温大棚黄瓜的种植模式,每座大棚后墙的下方都会留有空间作为浇灌和管理通道。东孙庄村的农民们并未满足于此。他们巧妙地利用这些空闲地带,在大棚后墙角种植了芸豆、豆角、香菜等小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墙角地带,对这里的农民来说却是一笔额外的收入来源。如村民李洪亮所言:“去年仅利用这些墙角种植的小菜,我就额外收入了600多元。”
在这个充满智慧与勤劳的小村庄里,每一个小改变都可能带来大收益。农民们的种植经验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也为这个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