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燃机历经百年沉淀,催生出众多发动机技术,其核心目的皆在于提升发动机工作效率。
这些技术包括多点电喷、缸内直喷、双、双循环、分层燃烧及稀薄燃烧等,它们可大致归为三大类:燃烧控制技术、增压技术和气门管理技术。
今日,我们将深入探讨其中最为复杂的燃烧控制技术。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可简要概述为四个基本冲程:吸气、压缩、做功与排气。在这四个步骤中,涉及到了不同的技术运用。当向下运动时,主要涉及吸气和做功;而当向上运动时,则主要为压缩和排气。
以四缸发动机为例,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其中某些缸的曲轴处于同一平面,导致某些缸在运作时会有特定的规律。一般的四缸发动机点火顺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过去,发动机的供油系统主要依赖化油器。这种系统通过进气歧管产生的负压吸入空气,并与喷油嘴的汽油混合后送入气缸。这种燃料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无法精准控制喷油量,既缺乏驾驶乐趣又费油。
随后,歧管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引入了电控技术,能根据发动机的负荷动态调整混合气的浓度大小。高压喷油嘴还能冲刷节气门背面,减少发动机积碳。这一技术对缸压和燃烧温度要求较高,使得燃烧室温度控制成为一大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性能,缸内直喷技术被引入。该技术将喷油嘴直接气缸内,利用更高的压力将汽油雾化后直接到气缸内部。这不仅提高了燃烧效率,还降低了气缸内的温度,提升了发动机的压缩比。
缸内直喷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汽油的雾化空间和时间减少以及低温运行时碳烟增多等。为应对这些挑战和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现代汽车常采用双技术——在发动机低温或低负荷时采用歧管以减少排放;在高效运行工况下切换到缸内直喷以获得更高效的动力输出。
除了双技术外,还有稀薄燃烧和分层燃烧技术。这些技术的核心在于混合气的浓度控制。理想状态下1kg的汽油完全燃烧需要14.7kg的空气,而合理的混合气浓度能使发动机动力更加强劲且经济性更高。
在分层燃烧中,发动机在燃烧室内形成不同浓度的混合气层。火花塞附近的混合气浓度最高并首先被点燃然后逐层向下燃烧确保了充分的燃烧过程。
奥迪的TFSI发动机就是采用了这一技术的典型例子。虽然奥迪的TFSI加入了分层燃烧的元素但本质上是与大众的TSI相同的发动机技术。
以上就是关于汽车发动机燃烧控制技术的探讨。在下一期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双循环和气门管理技术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