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初春起始,随着首批“90后”跨过三十岁大关,社会对“三十而立”这一话题再次展开探讨。孔子时代的俗语“三十而立”,现已指代一个人在三十岁时应在其领域达到一定的成就。与此相应,人们常言四十年的人要拥有坚定的信念,五十岁的人拥有天命的超能力,六十岁的人听力敏锐,七十岁的人可随心所欲而为。孔子的初衷真的是如此吗?抑或,“立”的定义必须固定在三十岁吗?
回首《论语·为政》中记载的“三十而立”,这句经典语录传达了孔子对于学习和人生的见解。孔子将礼制视作人生的重要基石,对于他而言,理解了礼,便意味着立身于世。例如,据《论语·泰伯》所述,孔子在齐景公和晏婴面前展示了他的礼学造诣,表明他在三十岁时因对礼的深刻理解而达到了立身的境界。
事实上,孔子所说的“立”更多地与他的个人志向和修养有关。对于现代人而言,李泽厚所提的“人格的成熟”或许能更贴切地描述它。毕竟,古今时代不同,“立”的情况自然也会有所差异。那么关于三十岁这个年龄的特定含义又是什么呢?
从孔子的观点来看,十五岁志向学成、三十岁自我立成、四十岁达到无所疑虑的境界等几个年龄节点并不代表同等的成就或要求。反而体现出年龄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的规则。这些年龄与人的精神境界相对应,更加凸显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所述,“志学”意味着完成学业,“立”则是个人一生的努力方向,“不惑”则是认识到事物的常态。这些阶段都是个人学习自我处世之道的过程,是修养的积累和内心深处的探索。
相对而言,“知天命”、“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更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个人修行后的向外探索。朱熹认为,“知天命”是理解天地规则在万物中的体现;“耳顺”则是将这种规则内化于心,使之听之即知;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个人修养与自然法则的和谐相融。如此理解后,“年龄界限”就不应该成为自我限制的藩篱。
由于人生感悟和状态的背后涉及诸多因素,个人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就不应有特定的年龄要求。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十五”、“三十”、“四十”乃至“七十”这些数字并非是硬性的规定。根据朱熹所引胡安国的两句话,“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以及“学者当日就月将,不可半途而废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观点。他们更看重的是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对于古人和现代人而言,除了特定年龄如十五岁进入学习阶段是确定的之外,其他的人生阶段或境界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机缘的巧合。对于现代人来说,三十岁并不一定要有所成就,四十岁同样可以是对人生进行反思的时刻。人们所追求的应该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在通往终点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的过程。
展望未来,每一天都应比前一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