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的国粹盛行,传统文化的热潮中,《论语》、《全唐诗》等经典逐渐回归民间,成为广大群众耳熟能详的内容。随之,书院也因国学的兴盛而逐渐成为了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代名词。如今,X院的牌匾在街头随处可见,不少从“书院”走出的学生也通过媒体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在人们的观念中,书院既象征着国学复兴的希望,也难免被某些人当作是噱头。对于所谓的“书院式”教育是否能走出中考、高考的纷争也持续不断。但撇开当代书院与传统学校的差异,如果从历史长河中回望,书院曾拥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其实,古时的书院与今天的学校有着相似的功能和作用。
提及古代书院,最具名望的当属“四大书院”。其中,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尤为突出,而石鼓书院和嵩阳书院在历史上也曾为争夺最后一名而争论不休。这五所书院无疑是古代教育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书院的真实面貌。
先来谈谈四大书院之首的应院。尽管其名似乎与南京紧密相连,但实际上它位于河南商丘。这一名字的由来并非因为地理位置的误判,而是因为当时宋真宗赐名并亲笔题写匾额。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五代时期,由当地人杨悫创立。历经战火洗礼和扶持,应院逐渐崛起,最终成为官方府学。
应院的地理位置优越,坐落于繁华街道上,吸引了众多读书人前来求学。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名师的加持使得应院声誉日隆。范仲淹等大儒的加盟更是提升了书院的档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才子前来求学。
在科举考试中,应院的学生表现出色,为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这所书院以培养天下为己任的学生为目标,以其严谨的学风和卓越的教学质量著称。
谈到高考成绩,应院可谓是无与伦比的存在。其“七榜五十六”的神话成绩令人瞩目,培养了如梅尧臣、欧阳修等多位文化巨匠。尽管古今教育制度和范围有所不同,但应院的辉煌成就依然令人赞叹。
其他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也都有着类似的辉煌历史。它们不仅为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更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当世大儒,直接提升了学术水平。
书院的兴起为宋代教育带来了无限希望,使得大儒名家得以世代传承。而事实上,书院的建立并非宋代首创,唐代已有之。
袁枚在他的《随园随笔》中介绍了书院的起源:“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之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宫外,为修书之地。”这表明唐代已有书院。
虽然唐代民办书院已兴起一段时间,但书院的出现为公办学校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有了的支持和投入,培养人才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如今的书院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古时的教育精神。虽然它们可能以国学复兴为名吸引眼球,但其为学子们提供的良好学习氛围和教育资源仍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当代学校来说,营造出一种类似于书院般浓厚的学习氛围并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是任何时代都应追求的目标。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