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起,阿里巴巴集团在十一月的某个特殊日子举办了其首场促销活动,结果令人出乎意料地好。从那时起,这个日子被固定下来,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盛大的双11狂欢购物节。如今,双11活动已经走到了第15个年头。
回望历史,2009年双11的销售额仅有几千万元。时间流转至2020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4982的惊人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销售时间的界限不再局限于双11当天,而是扩展到了整个11月。特别是到了2020年,销售统计的时限从单日扩展到了从11月1日至11日。
进入2021年,双11的交易额更是达到了5403的新高。这也是天猫最后一次以“销售额”为口径公布数据,随后转向了“交易额”。双11的购物时长也提前到了10月20日,从原先的单一一天扩展到了长达11天,最终延长至整整22天。
尽管今年的双11在表面上看似没有太多的创新举措,但在背后却暗流涌动。双11已然成为刺激消费的关键战场。与往年不同平台自发的红包、优惠券促销不同,今年亦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以旧换新”、“家电补贴”等,与双11平台的优惠相结合,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特别是在家电方面的消费。
对于而言,投资、消费、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力。不妨算一算自己到目前为止在今年双11花了多少钱,除去房贷、车贷等固定支出后,比较一下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的比例。家电这类产品往往只有在损坏后才考虑更换,但的这次大规模家电补贴,结合双11的效应,正是为了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双11已然成为一个刺激消费的重要节点。
值得一提的是双11中的平台合作现象。曾经看似对立的两家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与京东,如今开始携手合作。例如,阿里开始支持京东物流服务、京东开始接入支付宝等。这些在过去看起来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在今年的双11上却神奇地发生了。这种合作背后的原因在于各大平台业务增速的放缓,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打破平台壁垒、寻求业务增量成为了业内的共识。
今年的双11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实则暗流涌动。各大平台之间的壁垒正在被打破,补贴首次与双11相结合。在这个没有GMV压力的双11里,或许会成为一个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