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时期(距今约6500万至1万年前),是哺乳动物蓬展的时代。在甘肃境内,黄河古象的化石屡次被发现,这为我们揭示了古物的奥秘。回溯到一万年前,人类已经踏上了这片大地。想象一下,身披树皮的人类与巨大的古象共同在草原和沼泽地中奔跑觅食,这样的场景是否充满“二次元”气息?
一、远古的景象
曾经,碧空如洗,阳光炙烤着大地,一片荒芜的草地似乎在燃烧。几棵栎树静立,一群羚羊和鸵鸟在草丛中穿梭。一条小河蜿蜒向东,河水波光粼粼。一群黄河象,在老者的带领下,缓缓走来。疲惫与干渴让它们显得力不从心,当它们望见前方的小河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老者象伸长鼻子去吸水,但小河的水位较低,它尽力伸展却依旧无法触及。它只能再往前走一步,不料右脚踩到一块石头,石头下沉,左脚来不及收回,整个身体便陷入了河底的淤泥中。
惊慌失措的象群眼看着同伴陷入泥潭,恐惧使它们四散逃开。
二、历史的发现
1973年的春天,甘肃合水板桥乡的农民在挖掘沙土时,意外发现了一截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报告,经过挖掘,一具大象骨架呈现在世人面前,骨架斜插在沙土中,脚踩着石头。这具大象骨架因发掘于黄河流域,被命名为“黄河古象”。
许多人在甘肃省博物馆见识过这具震撼人心的黄河古象化石。它的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其余均由骨骼化石组装而成。前端的大象牙长达三米多,头骨和下颌保存完好,甚至连舌骨和一百多块脚趾骨中的末端趾骨都未曾缺失。这具化石的保存之完整,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中实属罕见。
科学家们根据化石的姿势,推测出了那头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右脚踩在石头上,陷入淤泥,无法动弹。
三、寓言的启示
当年人们在发现黄河古象化石时,曾对它的身份产生过争论。有的认为是龙骨,有的则不以为然。
回想起那些关于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个盲人都只了大象的一部分,就自以为是地认为那就是大象的全部。这则寓言深刻寓意着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部分而应该从全局出发去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如今,“盲人摸象”已成为比喻和讽刺那些看问题片面、目光短浅的人的成语。
小知识:化石与文物
参观博物馆时,孩子们常常被各类古生物化石所吸引。恐龙、大象等古生物化石只是冰山一角。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了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从藻类化石到脊椎动物化石,从草叶到鱼虫的足迹化石,每一种化石都承载着地球的历史。
而文物则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它们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见证者,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与化石不同,文物研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延伸阅读:和政铲齿象
在距今约2300至5300万年的中新世时期(比新生代晚期早2000万年),欧亚上生活着一种名为铲齿象的古生物。它们的特有牙齿形状如同大铲子一样排列在下颌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