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意渐浓的时节,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气有着这样一句独特的谚语:
立秋之后十八“暴”,雷雨无常风又起。
这句谚语所提及的“暴”字,虽指强降雨,更准确地来说是描述雷阵雨。
在立秋前后,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西部地区,午后至傍晚时分常常出现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的景象。这种雷阵雨却有它的特殊之处,那就是它的短暂与变化无常。
至于为何会使用“十八暴”的说法,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十八天都会降雷雨,而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用以表达人们对这一地区夏季午后雷阵雨的美好寓意。在古代,十八被视为吉祥的数字。在立秋之际,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被副热带高压所控制,天气较为炎热,雨水也相对减少。当这样的雷阵雨来临时,人们自然感到欣喜。
那么,这句谚语背后所描述的天气现象是否真实可靠呢?
事实上,这正是一种被称为“跑暴”的独特气候现象。
它有着自己的小脾气和一定的规律性,有时会连续数日出现,有时甚至在一天之内会反复出现两次。
这其中,副热带高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每年的八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依旧受副高脊线的支配。在东边,这是一个气流辐散下沉区,由于气流下沉压缩绝热增温,往往会出现持续的晴热天气。而在西边,情况则有所不同。这里处于副高的边缘区,其势力相对较弱。这就可能导致低层暖湿空气在此上升并起来,当这种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到冷空气,水汽饱和便会形成积雨云。在午后到傍晚时分,这些积雨云极易形成雷阵雨。
尽管夏季的一场及时雨能够带来降温和缓解旱情的好处,但过于激烈的降雨方式却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例如: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可能带来山洪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对人类健康和农作物都会造成威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副高实力强大且稳定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时,易造成持续的高温干旱;而在长江上游等地的副高边缘地区,则时常会有降雨的发生,特别是在地形等复杂因素的作用下,“跑暴”时常发生,容易导致下游河水。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防汛抗旱”的局面常常交织在一起。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如果你身处室内环境舒适的环境中时,可以静观其变不必过于心急;但若你在户外,特别是面临这样复杂多变的天气时则需要特别留意。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手机应用等查看实时更新的雷达图等资料,了解当前的天气情况和未来的趋势。
雷达回波图是观测和判断降雨信息的重要工具。当屏幕上呈现出一片被绿色包围的区域时,一般都会有降雨现象的发生。浅绿色表示有降雨的可能性而深绿色则表示正在下雨。此外颜色从蓝色到紫色的变化也反映了降雨强度的逐渐增强。
通过对比不同时次的雷达回波图分布情况还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降雨趋势。
如此一来你便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了。
至此我们便无需再担心被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