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姑娘”的显得有些急躁。
在6月2日,省气象台发布公告,指出我省皖南山区和沿江西部地区已正式进入梅雨季节,这一时间比平均的6月16日入梅日期提前了十多天。在梅雨期内,暴雨频繁出现,其降水强度大且范围广泛,成为了洪涝灾害的高发期。据省气象台预测,即将到来的2至4日期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将有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并可能伴随着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烈的对流天气。具体来说,2日的大别山区和江南部分地区将迎来大雨,局部地区甚至会有暴雨;3日的江南部分地区也将有中到大雨,同样存在局部暴雨的风险;而到了4日,沿江江南的局部地区也可能出现中到大雨。预计在6日前后,我省南部地区还将有一次降水过程。
与此从2至5日这段时间里,沿淮淮北地区以及江淮之间北部地区的气温将攀升至35℃以上,其中3至5日,淮北部分地区的气温更是将达到37~39℃,局部地区甚至可能达到40℃。省气象台提醒公众,特别是未来三天我省南部地区的较强降水,需特别注意防范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局地涝灾、山洪以及地质灾害。而在5日之前的沿淮淮北地区,由于将出现高温天气,户外作业人员需特别留意防暑降温。
梅雨,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一直被人们所熟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梅雨时节的景象。由于梅雨时节正是江南梅子成熟的时期,因此被称为“梅雨”,而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雨季节。通常,每年的6至7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根据省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我省的入梅时间、梅雨期长度以及梅雨量都有着较大的年际变化。
回顾历史数据,我省最早入梅的年份是1991年5月18日,而出梅最晚的年份则是1954年7月30日。其中,梅雨期最长的是1954年,达到了惊人的57天。而在降水量方面,江淮之间梅雨量最多的年份是1991年(高达939毫米),而沿江江南则是1954年(达到了1014毫米),这两年的降水量均比常年偏多2到2.5倍。也有一些年份在梅雨期并没有明显的降水,如1958年、1965年和1978年,这些年份被称为“空梅”。